在“史上最严抗霾令”颁布9天之后,这样的“成绩单”有些尴尬。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消息显示,200公里外的北京城,天气为:霾,重度污染。
随着北方纷纷进入供暖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11月相继出台严厉的抗霾措施。其中石家庄于11月17日连夜出台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利剑斩污行动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因要求“钢铁、水泥、焦化、铸造、玻璃、陶瓷、钙镁等七大行业全部停产”,“制药、化工、包装印刷、家具等行业实行清单式管理,原则上所有挥发性有机物生产工序全部停产”,被称为“史上最严”抗霾政策。
更大范围的舆论震动来自石家庄药企关于停产的公告。石家庄是中国药企重镇,注册地在石家庄市的上市药企共6家,目前已有5家停产。时代周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相关药企已向石家庄市政府递交方案,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复。
石家庄这一方案,是在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2016]第1号)(下称“1号令”)和《大气污染防治2号调度令》(下称“2号令”)基础上推出的。调度令一般用于抗洪救灾的紧急调度,用于抗霾尚属首次。
在百度搜索会发现,几乎每年都有“史上最严”方案出台,但因“多个行业全部停产”及涉及多家上市公司,此次“最严抗霾令”名副其实。
值得注意的是,1号令推出前一天,针对近期中央环保督察组移交的问题线索,河北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调查问责工作领导小组,对487名责任人实施问责,其中不乏厅级干部。
“我们现在执行的雾霾治理措施,比1号令还要严。”河北保定市环保局局长肖宝元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最严抗霾令”的另一背景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大气十条》)考核终期的临近。《方案》出台次日,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非常有信心,有望实现2017年《大气十条》的目标。”
2017年是《大气十条》的考核终期。考核不达标的省份不但要扣减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还要由国务院领导约谈相关省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
几乎在同一周,北京、天津、太原、西安均出台了紧急抗霾措施。
突然的停产
11月25日,石家庄高新区黄河大道236号,抗霾令下已经停产,但石药集团维生药业公司的员工们如常上班,等待着上级恢复生产的指令。
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注册地在石家庄市的上市药企总共有6家,其中A股3家,分别是华北制药、以岭药业和常山药业;而在港股上市的药企也有3家,分别是石药集团、石四药集团和神威药业。除常山药业外,其余5家均涉停产。
年底是企业冲业绩的关键时间,“现在正是药企冲业绩回款的关键时候,如果长时间停产,对上市公司药企影响肯定很大。”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显得忧心忡忡。
新消息迟迟未至,这也意味着他们2016年剩下的时间里,收入或受影响。
华北制药证券事务代表杨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受影响药企“拟定了一个限产方案并已上报,但现在没有回复”。
抗霾是石家庄当下最重要的事。在石家庄市政府网站,中间最醒目的位置设置了“利剑斩污在行动”专栏,行动方案指出,9月中旬以来,该市连续出现多个重污染天气,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位持续倒退,完成全年PM2.5浓度下降10%的考核任务极其艰难。
“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市政府研究决定,利用从现在到年底仅有的45天时间,全市开展一次大气污染防治利剑斩污行动。”行动方案称,工作目标是,确保2016年PM2.5年均浓度不出现“不降反升”问题,并力争完成省政府下达的PM2.5年均浓度下降10%的目标任务;确保到年底前不出现AQI日均数值500以上的“爆表”天气。
根据《方案》,各县(市)、区对辖区范围内的所有停限产企业、施工工地及其他重点污染源,都要明确一名县处级领导和一名乡科级领导分包,并实行24小时专人驻厂(场)监管制度。
11月25日,石家庄市大气办参与此次行动的翟主任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我上午在陪省里的环保督察组检查,(现在)全省都在检查”。
河北省环保厅宣教中心主任潘井泉也向时代周报记者确认:“目前已经派了督察组去各个地方督察调度令的落实情况。对于落实不到位的企业都会实以相应的处罚。”他还表示,今年河北抗霾政策最大的亮点在于做到了提前预防。“与往年抗霾相比,今年都是在重大雾霾天气出现前,通过天气预测作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潘井泉说。
省市级双重严令下,石家庄药企意识到这次动的是“真格儿”,华北制药、以岭药业、石药集团、石四药集团和神威药业等上市药企均发布了拟停产的消息。
然而也有声音认为此举治标不治本,环保人士赵亮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河北年关抗霾政策,不考虑药企排放是否达标一律关停,属于‘一刀切’,有突击交作业的意味。”
“一刀切”的利与弊
“一刀切”的压力,来自于《大气十条》里2017年的终期考核。
对于完成大气十条考核的说法,潘井泉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河北重典治理雾霾)不能理解成政府是为了完成指标而出台政策。指标只是上层考核的一种方式。”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治理当下的雾霾问题,可以用重典。核心在于如何去落实政策与法规。以后不仅需要对污染排放者的监督,还需要对环境监督者的监督,要让老百姓都参与到环保监督中来。”
潘井泉表示今年治理雾霾有两个难点。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道:“第一,今年河北的地面排放源依然较大。其次,今年是2012年以来河北冬季散霾气象条件最差的一年,静风天气少,不利于雾霾排放。”
在石家庄市环保系统利剑斩污行动动员大会上,石家庄市环保局局长王华平明确提出执法监管要“毫不留情”。
对于石家庄的药企来说,停产确实“毫不留情”。据石家庄官方统计,自18日起,6天时间,由于采取限停产措施,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不计停产和复产启动形成的损失,6天直接经济损失总产值减少60.3亿元,利润减少6.2亿元,税金减少2.2亿元。
不少媒体与专家都提到了“一刀切”。王灿发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此次河北公布的是政府调度令,政府是有紧急情况下(洪灾、地震等)采取措施的权力。不管被停产的企业是否生产排放达标,全市整体的雾霾已经超标。从法律层面上,除非停产企业能证明当时的环境指标没有到预警的情况,否则政府是不必为企业的损失埋单的。”
尽管被称为“史上最严”,但像河北这样突击“重典”抗霾并非首次,“APCE蓝”“阅兵蓝”就是一直广为讨论的案例。短期高压的行政减排到底有没有效果,也一直为人讨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陈松蹊的《北京城区2010-2014年PM2.5污染状况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中,指出“APEC蓝”是北京及周边地区采取了极端减排措施的结果。
数据显示,APEC会议期间,北京的PM2.5平均浓度为51.5微克/立方米。低于今年前三季度北京PM2.5浓度(62微克/立方米)的数值。由此可以看出,严格的行政举措,确实在短期内取得了雾霾治理的效果。
对比来看,“最严抗霾令”也带着极强的目的性。
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大气十条”考核办法,规定京津冀等地区2014-2016年度PM2.5年均浓度下降比例达到《目标责任书》核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10%-65%,2017年度终期考核完成《目标责任书》核定PM2.5年均浓度下降目标。
如今考核终期将近,完成不了目标的省份,其负责官员都将受到问责与处罚,有“霾都”之称的石家庄无疑压力最大。
陈松蹊在《研究》里写道,“环境保护不能靠这样临时的行政干预,而是需要长期系统的减排措施和严格的监管”。今年11月8日,中国环境科学院公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6)》(下称《气候绿皮书》)同样指出,“目前的区域治理措施仍然以行政力量为主导,对市场的调节和公众的引导不足”。
“雾霾治理问题,必须是一个全领域、全环节、全时间抓的问题。全年都要重视雾霾治理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督察组走后怎么办
2016年1月4日,中央环保督察组正式入驻河北。对于此时的河北来说,除了“大气十条”考核要求,又多了一个“最高级别”的环保行政监督。
进驻当天,中央环保督察组约谈了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张庆伟。这是省级官员首次因环保问题被督察组约谈。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京津冀地区均晒出了“十二五”抗霾成绩单。在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直接用“壮士断腕”来形容抗霾工作力度之大,并在2016年安排10亿元雾霾治理资金。
自中央环保督察组入驻至今,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的大气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2016年前三季度的PM2.5、PM10浓度同比均下降了17.1%与18.3%,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升了8.4%。
《气候绿皮书》则提醒到,“尽管同比提高8.4%,但同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前三季度平均74.5%的优良天数比例,以及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前三季度平均90.1%的优良天数比例相比,仍然相差较远”。
复旦大学环科系副教授叶兴南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现在出台的种种行政监管措施,对大气雾霾的治理都取得了成绩。只是距离完全消灭雾霾还有不少的距离,这与公众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作为环保NGO的一员,赵亮对时代周报记者说:“环保督察组的监督确实起到很好的效果。但他们走了之后呢?”他表示自己的研究追踪发现,环保督察组提出的不少问题,还有部分地区出现了反弹。
环保部消息指,由于石家庄是京津冀地区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今年11月,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会同应急中心、华北督察中心,派出3个督察组对河北省石家庄、沧州、衡水等3个重点地市开展专项督察。
督察组发现问题,制定政策,而如何落实环保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王灿发对时代周报记者讲述了一个案例,西安某地方的环保检测官员,为了让雾霾监测数据达标,竟然用棉花把监测仪器的入口堵起来,防治尘埃的进入。据悉,空气监测数据造假等已被列为刑事犯罪行为。
“总的来看,经过全社会的努力,《大气十条》进展还是顺利的。我们非常有信心,有望实现2017年《大气十条》的目标。”11月18日,“最严抗霾令”出台的第二天,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