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霞 罗咏
(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韶关 512123)
摘要:盘活碳排放数据管理和碳资产运行机制、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探索并推广应用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技术是企业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要路径。对于长流程钢铁,由于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技术的运用需要经历一定时间,因此,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完善碳资产运行机制是应对应对全国碳排放市场交易,加快实现企业碳减排目标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碳排放;碳资产;碳达峰;碳中和;数据质量控制
1 背景
1.1 国际形势要求
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防止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灾难性和不可逆转的破坏,全球各个国家都需要大幅度和持续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16年11月4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确立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巴黎协定》也对中国能源行业未来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能源行业碳排放零成本时代一去不复返、碳定价时代加速到来、化石能源企业面临痛苦转型、非化石能源发展迅速以及化石能源时代会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枯竭之前提前结束。
1.2 国内形势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巴黎协定》生效当天,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6〕61号),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要求控制工业领域排放,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2%,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2021年1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国将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我国已经宣布,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加快碳市场建设,钢铁行业前期已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下一步将考虑加快纳入。2020年11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开始公开征求意见,相关制度及基础设施系统建设正稳步推进,目前,电力行业已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它重点行业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1.3 优化碳排放管理流程,完善碳资产运行机制的必要性和意义
2021年1月20日,中国宝武党委一届五次全委(扩大)会暨2021年干部大会上宣告的中国宝武碳减排目标:2021年发布低碳冶金路线图,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25年具备减碳30%工艺技术能力,2035年力争减碳30%,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
目前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韶钢松山)应对碳交易市场能力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碳排放专业人才队伍薄弱。当前各生产单位没有专业碳排放统计核算人员,难以满足未来碳排放管理各项重点工作的需要。二是在碳排放数据交叉核查过程中发现,数据源的口径不一致,造成碳排放数据存在纰漏,易导致核查结构采用“保守原则”确定碳排放数据,对碳排放缺口造成不利。三是碳排放管控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未建立。对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等管理制度和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四是碳排放管理评价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还需创建和完善,以推动各项碳排放管理目标的实现。五是碳排放管理信息化水平还无法满足综合管控和市场交易的需求,亟需建立以碳排放和碳配额为基础的综合性的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以上形势,加强韶钢松山碳排放管理,优化碳排放管理流程,完善碳资产运行机制,是应对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加快实现集团碳减排目标的必然选择。
2 碳排放管理现状诊断及原因分析
2.1 现状诊断
通过召开碳排放管理专题会和各专业小组讨论会,使用头脑风暴法,对影响韶关钢铁碳管理现状,进行全面梳理、诊断,对存在的碳排放管理问题逐一进行识别、分析。
通过对碳管理全过程的现况调查,包括监测、记录、核算与报送、交易与履约四个阶段,查找存在的管理薄弱点,确定精益改善的切入点。
图1 碳管理流程现状诊断
按照影响碳交易竞争力的经济因素、效率因素、风险控制因素分类,确定需要重点诊断的事项,经济因素主要包括数据优劣不可控、交易履约存在劣势等问题,效率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参与部门和人员多、部门协调效率低,风险控制因素包括核查匹配度低、履约时限紧张、报送数据不统一等,如下表所示。
表1 碳管理现状诊断
序号 |
项目 |
|
要求 |
现状 |
1 |
监测 |
核算边界 |
企业法人边界内所有生产设施产生的排放。 |
移动源燃料不应纳入监测边界内。 |
计量器具 |
应符合GB 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定期维护校准 |
计量器具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维护校准遴选复杂,不利于管理。 |
||
监测频次 |
碳排放数据应符合《核算边界》中要求监测频次 |
当前指标监测频率与《核算指南》不一致,韶关钢铁关键指标监测频率未达到要求。 |
||
监测参数 |
包括化石燃料、脱硫及外购电力排放 |
主要监测生产技术经济指标,与碳排放碳监测参数区分度低。 |
||
2 |
记录 |
数据记录 |
数据链完整、一致 |
数据支撑材料不闭环,生产月报与汇总报表数据不对应。 |
数据提报 |
每月定期提报数据 |
数据涉及部门多,资料复杂,提报时间长。 |
||
3 |
核算与报告 |
核算 |
按照《核算指南》进行核算 |
报表中工序燃煤消耗为干量,与核算指南要求不符 |
报告 |
每年根据主管部门要求,在核查前提报技术报告 |
人员技术能力欠缺,核算数据、编写报送时间长,导致报告提报时限紧张。 |
||
按照《核算指南》要求进行报告 |
人员对核算指南报告要求理解不深入,易错漏 |
|||
4 |
交易与履约 |
交易 |
- |
操作决策滞后 |
- |
缺少价格预判 |
|||
履约 |
- |
履约路径协调少 |
2.2 诊断结果
“碳资产”损失:通过对碳管理全流程的现状诊断,由于数据管理不完善,石灰烧制工序石灰石、白云石筛下物外售给外部企业,该部分的石灰石、白云石不涉及碳排放计算,若沿用历史统计方法,将导致碳资产损失。另外,由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70%-80%,倘若企业没有对炼焦烟煤的关键指标进行实测而在计算过程中选用缺省值,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实际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也会导碳资产损失。
人员时效浪费:碳排放参与部门繁多,工作流程不畅,造成效率浪费。人员职责分工不清,造成人员浪费。履约决策滞后,造成时间浪费。
风险控制不当:碳管理数据链不闭环,造成了管理浪费。数据报送未实现标准化,造成作业浪费。
2.3 原因分析
碳排放管理小组使用MECE分析法,将影响韶钢松山碳排放总量的因素进行分类,把握碳排放管理问题的核心,并能解决遇到的困难。
图2 碳排放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2.3.1 经济性因素
数据优势未甄选:数据遴选范围过大,导致数据优势未能甄选,主要原因为数据核算边界不清晰。同时,由于关键参数实测数据监测频次不符合核算指南要求,导致数据的优劣程度不可控。在数据选取时,由于缺乏目标指导,选取方式存在问题,导致政策上的优势无法获得。
交易劣势明显:韶钢松山对现有试点碳市场运行机制、碳交易操作模式了解尚浅,管理劣势明显。主要原因为:一是由于碳排放配额仓位判断的不及时,导致管理决策滞后;二是碳市场政策变动频繁,碳价不稳定,导致公司无法进行合理的价格预判;三是由于未建立不同履约产品的管理联系,未引入抵消机制的参与。
2.3.2 风险控制
碳资产管理运营面对在国家政策、集团政策及业务层面存在的风险性,尚未形成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主要原因为:一是由于数据资料未形成闭环;二是由于数据实时监测与仓位判断的协同差,未开展排放数据定期监测跟踪;三是由于数据管理流程中,未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导致统计与报送的数据存在偏差。
2.3.3 效率性
公司以往碳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导公司有序开展碳排放工作,致使碳排放管理工作参与人员繁多,参与部门协调效率低,工作无章可循,无据可查,无法保证相关工作的规范高效执行。
3 末端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
3.1 末端因素分析
针对各个因素逐一进行分析,然后按照“经济效益”、“效率提高”和“风险控制”进行分类整理,找出所有末端因素及目前阶段能够实施的对策。
图3 末端因素确认图
完善管理流程。通过建立 “两级管理”运作机制,构建能源环保部集中统筹管理、各生产单位分散运行的两级管理机制。
其中能源环保部负责碳管理目标制定、工作部署及跟踪考核。重新修订了《碳资产管理办法》,明确人员部署、能力建设、数据管理、监测计划制定、加强履约交易管理、密切跟踪政策、责任追究与考核等七项工作。
各生产单位作为碳排放数据收集及汇总的主体,负责按照能源环保部整体部署完成具体工作,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反馈工作难点。
提升各部门协作能力,确保职责分工明确,提高碳排放数据全流程的标准化水平,规范碳排放数据管理工作,保证碳排放数据质量,降低碳排放管理成本,提高碳排放管理效率。
保证经济效益。通过目标指导建立,保证数据报送最优,建立交易履约优势,赶超对标目标。结合韶关钢铁、宝钢集团及广东省相同工序平均排放水平分析,识别碳数据优化空间,以降低韶关钢铁吨钢碳排放强度。
提升风险控制。第一,加强数据资料管理,确保数据闭环。第二,加强与政府单位的沟通和相关研究,深入研究碳排放交易的政策动向、市场趋势等情况,利用政策优势。第三,分层次、分级别开展能力建设,夯实人员技术水平。
3.2 “全覆盖”碳管理流程
基于碳市场的管控要求,韶钢松山分别从监测和数据管理、履约和交易管理、生产运营管理(节能降碳)三个维度开展碳管理工作。数据管理从源头追溯,并应用到管理降碳和技术降碳中,通过监测优化、数据报送优化和生产运营优化降低各生产单位碳排放量。
监测和数据管理:历史年度数据梳理复核与纠偏;制定符合企业特征的监测计划;建立标准化数据管理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分工;年度碳排放数据监测跟踪,配额仓位预测及预警;识别挖掘管理降碳空间;年度碳排放数据预核查、报送及应对第三方核查。
履约与交易管理:预判仓位,制定履约方案;价格跟踪和判断,提前制定履约预算;配额交易,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履约。
生产运营管理(节能降碳):定期开展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技术调研;核算碳排放成本,作为企业节能降碳措施决策依据。
3.3 数据监测优化
历史年度数据梳理和当前年度的监测跟踪只是排放数据的基础管理工作,韶钢松山建立了碳排放管理制度,开展各生产单位碳排放数据的横纵向对比分析,识别数据优化管理空间。以先进企业为标杆,从监测制度、煤质指标、能耗指标等方面对照标杆找差距,制定科学可行的对标赶超策略,持续改进,降低碳排放。
完善化验室检测能力。碳排放量核算相关参数采用入炉数据,协同检化验中心紧跟政策要求,及时调整现状,对炼焦烟煤入炉煤低位发热量、水分开展实测工作,规避核查风险。
耗煤量、热值监测优化。化石燃料中燃煤排放量占总排放量95%以上,耗煤量和平均低位热值数据的监测为重中之重,这两项参数均需统一采用收到基状态;其次,不同工艺流程和水分状态下需满足燃煤量与热值的对应关系,避免造成损失。
分设施计量及监测。各生产设施都具有一种排放特征,对配额的分配更加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为避免理论拆分带来的不准确性以及将来日趋严格的监测要求,碳排放管理小组建议各生产单位完善计量,实现分设施计量煤耗量和低位热值。
建立碳排放设备台账,完善计量设备安装。钢铁生产单位涉及计量器具繁杂多样,碳排放管理小组建议各生产单位梳理碳排放相关设备,建立碳排放专属设备台账,便于管理更新。监测设备的不完善,直接影响数据质量,建议各生产单位完善设备安装、加强检定校准,以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3.4 每月跟踪碳排放数据,建立预核查机制
第三方核查是主管部门确定排放单位排放量,核算配额分配量的主要手段,因此碳排放数据的报送及第三方核查应对对排放单位至关重要。据国家配额分配专家组统计,企业自身上报数据出现错误的比例占50%左右,经核查上交到国家发改委的数据仍有10%-15%左右明显失真。
为推进韶钢松山碳排放数据和碳资产规范管理、有序地应对碳排放核查活动,碳排放管理小组指导各单位按核算指南要求准备数据核查工作。并建立了碳排放预核查机制,即在第三方核查机构启动核查工作前,韶钢松山成立工作小组,对各生产单位进行模拟核查,确认数据准确性、规范性,识别数据报送偏差及监测不足的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监督各生产单位在第三方机构核查前完成整改,做好迎检准备。
4 结语
韶钢松山结合历年参与广东碳交易试点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创建碳管理和碳资产运作机制,能源环保部组织创建碳排放管理体系,明确管理部门,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人员能力建设、夯实人员技术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并开展各单位数据梳理、监测跟踪与数据优化工作,挖掘企业碳减排潜力,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实现减碳效果。
通过碳管理和碳资产运行机制的创建和实施,各生产单位碳管理意识显著提升,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完成了由“门外汉”到“掌门人”的过渡;初步建立了能源环保部和生产单位两级碳管理专项制度体系,形成了生产单位定期汇报、能源环保部给予考核和反馈的沟通汇报机制。生产单位内部成立了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明确了碳管理归口管理部门,落实了各部门职责,扭转了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管理局面;通过日常碳排放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吨钢碳强度:2019年度排放量配额缺口下降了约53万吨,共节约碳排放履约成本1415万元,碳排放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侯瑜.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8).
[2] 赵黎明,张涵.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风险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2010(41).
[3] 张国丰,刘全文.基于产权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研究[J].中国煤炭,2010(1).
[4] 于天飞,沈文星,黄喜,等.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分析[J].林业经济,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