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钢厂频道 » 节能环保 » 节能减排 » 正文

钢铁企业余热余能综合利用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29  作者:饶以廷 黄云铭  浏览次数:909
 
核心提示:摘 要: 本文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富余煤气利用经济性进行分析,对余热余能回收技术的资源分布以及利用情况,对余热余能余气的资源回收利用潜力进行分析,估算余热余能资源量,结合钢铁企业应用实例,指导企业可以对余热余能余气资源充分综合利用,实现余热余能并联发电、烧结矿余热回收发电,发现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能源回收综合利用率,并且可以节能减排,充分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投入,达到能源及经济效益。 关键词: 余热余压余气; 冷却; 回收; 发电
 钢铁企业余热余能综合利用分析

饶以廷  黄云铭

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防城港 538000

摘 要: 本文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富余煤气利用经济性进行分析,对余热余能回收技术的资源分布以及利用情况,对余热余能余气的资源回收利用潜力进行分析,估算余热余能资源量,结合钢铁企业应用实例,指导企业可以对余热余能余气资源充分综合利用,实现余热余能并联发电、烧结矿余热回收发电,发现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能源回收综合利用率,并且可以节能减排,充分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投入,达到能源及经济效益。

关键词: 余热余压余气; 冷却; 回收; 发电

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各类能源资源的消耗量也不断递增,存在愈发凸显的能源供需矛盾问题,节能降耗作为了钢铁企业在未来生产发展中的侧重方向。钢铁企业作为我国传统流程制造业,更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型企业,同时也作为耗能大户,能源消耗占比达我国工业领域所有消耗总量的 15%,但是仅仅有 30% ~ 50%能源得以利用。随着钢铁节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有愈来愈多余能回收技术广泛运用,提高了节能降本的效果,极大缓冲了目前所处经济发展新形势下面临的经济冲击,提高了钢铁企业的余能余热利用水平。在本文中将结合钢铁企业实例,分析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技术的效益。

1 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技术现状

1.1 煤气回收及利用

在目前钢铁企业的煤气回收利用上,采用的煤气回收技术包括高炉煤气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焦炉煤气净化处理技术等,对回收煤气的利用情况,实现了各种炉窑加热、煤气发电和焦炉煤气制氢等。通过设计高炉煤气柜,能够吞吐煤气有效缓解在实践生产中,存在不均衡所致瞬时间的煤气相关参数波动问题,能够有效提升高炉媒体的整体应用率,并减少煤气放散率,很大程度改善了高炉媒体的供应量。

1.2 干熄焦发电

常用 2 座焦炉作为一组配置,共配置四座焦炉、三台干熄焦,干熄焦两用一备,每组配备响应的干熄焦发点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干熄焦余热锅炉,和发电系统的应用年修基本在 25d /n,在年修过程中运用了湿法熄焦发电技术工艺。所以实际仅仅达到 93%的干熄焦发电配备率,吨焦回收达到大于 500kg 的中压蒸汽,115 ~ 120kWh 范围内发电,100%的折合配备率,需要约达 535kg、125kWh。

1.3 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

通过运用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主要解决产生焦炉荒煤气所吸收占据总释放热量 36%占比的大量热量,解决热能浪费情况回收利用荒煤气显热,充分提升能源利用率,运用除盐水作荒煤气的降温处理,即可吸收热量成功转变蒸汽实现回收利用。

1.4 烧结环冷、大烟道余热回收

烧结矿显热能够在烧结机机尾卸出的烧结饼高达 800℃表面温度,经单辊、热筛、溜槽、环冷机等工艺设备环节,所产生的大量辐射热,即烧结矿显热过程。能够充分运用烧结矿显热生产蒸汽,达到节能效果。在烧结环冷大烟道余热回收利用中,配置每一台烧结机相应余热锅炉设备,带冷机或是环冷机设备在一段、二段冷却废气余热,在折合吨矿回收低压蒸汽约为 70kg。可以运用烧结余热蒸汽发电这种较成熟方法,企业也能够与自身情况相结合,对余热综合回收利用。

1.5 高炉干法布袋除尘及 TRT 发电

相较文氏系统、肖夫净化系统,次用高炉干法布袋除尘以及 TRT 发电系统,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消耗处理洗涤水过程,能够对 TRT 进口煤温充分提升。在运用 TRT 发电技术

过程中,能够达到的吨铁发电效率,较湿式除尘净化系统要高出一半以上,一般情况下 TRT 发电完成吨铁处理约达40kWh /t,甚至在短时间内可以超出 50kWh /t。

1.6 高炉渣显热回收

高炉渣显热回收技术能够运用高炉渣显热,用于电路板的基板,可以利用产生热解反应的化学能,可以实现高效率的炉渣显热回收,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回收率。

1.7 炼钢转炉汽化烟道

在回收冶炼过程中的高温烟气湿热所产生的蒸汽有 2.0~3.2Mpa,采用蓄热器进行蒸汽存储稳压处理后,能够转变蒸汽诶 1.27MPa 的微过热蒸汽。经过这样处理之后转炉烟气嫌热,能够服务于炼钢内部工艺用户,输送低压蒸汽管网约为 70kg /t 的吨钢处理回收蒸汽。

1.8 加热炉气化冷却

钢铁企业运用步进梁氏加炉完成板坯加热处理,可以在增加锅炉余热成功取代冷却水循环系统,锅炉中水冷管就用加热炉内的固定梁以及步进梁取代,这种加热炉气化冷却工艺技术,即便应用于炉内高温氛围也可以保持一定步进梁强度,并且可以对步进梁冷却回收产生热量,每一吨能够回收约达 30kg 的饱和蒸汽。

2 余热余能资源量估算

2.1 范围界定

对于余热余能的资源界定主要包括范围,就是对余热余能的可回收利用水平进行分析,规定的不同标准界定、范围均有可能产生差异化研究结果。所以对于实际计算分析过程中,需要在前期工作首先进行余热余能定义和范围进行说明。本次研究中钢铁企业的余热余能,即生产中在执行各大生产工序,成功排出 25℃ 常温下的热载体,最终释放所得的热量和热能此外存在例如压力能等能量。统计余热余能资源量,需要在钢铁企业生产的焦化、烧结、炼钢、炼铁、轧钢等不同工序中进行统计,排除焦化之外的加工转换。

2.2 余热余能资源量测算

根据在钢铁企业生产中搜集真理的相关工艺数据,对于实际生产过程并无检测,再加上受关注度相对较低,所以对数据进行简化、估算处理,计算分析了余热余能资源量与利用的具体情况( 见下表) 。

图片1 

3 应用案例

3.1 背景

该钢铁企业共拥有四座 7.5m 焦炉、两台 500 平烧结机、一台 400wand /年带式球团焙烧机、两座 4000 立方级高炉、四座转炉以及棒线材、热轧冷轧生产线及配套公辅,包括三台自发电机组。结合现有钢铁公司生产工序,决定在烧结双压余热锅炉内并入转炉蒸汽形成高压蒸汽,经加热炉可以产生蒸汽与烧结余热锅炉内,可产生低压蒸汽用于汽轮机的补气发电。

3.2 技术方案

3.2.1 余热余能并联发电

烧结、炼钢、轧钢余热余能并联发电综合利用技术方案如下: 经转炉车间蓄能器在饱和蒸汽并最终汇入余热锅炉过滤器内,产生烧结余热锅炉高压部分汽包的饱和蒸汽,经过加热可以形成过热蒸汽,达 51t /h 产量 0.95MPa 压力,过热蒸汽可以经汽轮机形成膨胀做功,凝结成水根据凝结水泵回送系统即可循环应用。余热锅炉低压多数饱和蒸汽以及加热炉,产生的饱和蒸汽向母管汇入,补至汽轮机某特定压力级之后即可完成膨胀做功。排至凝结水向系统回送循环运用。

3.2.2 焦化循环氨水余热回收利用

设计应用了焦化余热技术: 焦化循环氨水余热回收利用于制冷,采用的工艺技术为循环氨水余热共占据焦化系统总热量的 30%占比,初冷器运用 16℃ 低温冷冻水,实现蒸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将循环氨水作为驱动热源,直接驱动专用溴化锂吸收式机组,制取 16℃ 工艺冷冻水,用于工艺煤气降温,取代传统蒸汽、电力等驱动制冷机组,可以有效节约大量运行费用。不仅可以满足厂区供暖,还能够形成极大富余,并且可以将余热向厂区外供暖,极大程度改善了焦化工艺。

获得了一下工艺改善效果: 循环氨水喷洒温度有所降低,由77℃降低至 67℃,充分提升了吸热能力; 荒煤气温度降低由82℃变为 80℃,降低了初冷器负荷,减少冷却循环水量,提升了电捕除油效果,改善了鼓风机的运行工况。

4 结语

通过本文分析为钢铁企业的余热余能资源综合利用指明了研究方向,更奠定了我国未来钢铁制造业节能降耗环保发展的实践基础,并结合应用案例设计了余热余能并联发电、焦化循环氨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预测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能源效益。

参考文献:

[1]丛培敏.钢铁工业余热余能资源利用途径及潜力分析[J].科学与信息化,2019,000( 019) : 94.

[2]张先兰.钢铁企业余热余能发电机组循环水泵房加药系统改造及应用[J].给水排水,2018,044( 002) : 53-55.

[3]杨绪平,邵志超,杨泉.铬铁合金冶炼中余热余能的综合利用[J].现代冶金,2018,046( 002) : 34-37.

[4]王秀秀,曹惠明.钢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索[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037( 007) :60-62.

[5]王洪军,罗川,赵世琛,等.炼铁工序余热余能资源优化利用的实践[J].冶金能源,2018,037( 005) : 42-46.

[6]吴刚,唐智新,孙雪,等.基于低温多效海水淡化钢铁厂低品质余热利用技术探讨[J].山西冶金,2018,041( 001) : 37-38,73.

[7]何世文.分布式能源技术在钢铁工业应用的现状与前景[J].冶金动力,2018,000( 012) : 28-30,35.

[8]黄娟,任晓强,李香林,等.工业余热余能水蒸气循环发电系统热力方案优化[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 ( 28) :142-145.

 
 
[ 钢厂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电子期刊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冀ICP备13016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