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明,李建军,曾宇,佟敏英,刘德辉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总厂,辽宁鞍山114021)
摘要: 鞍钢4 号高炉停炉大修更换炉缸耐材后,高炉出现炉墙结厚现象。通过对炉墙结厚原因进行分析,采取了加强原料质量管理、降低冷却强度和调整装料制度等措施,炉墙结厚得到有效处理,高炉炉况恢复正常。
关键词: 高炉;炉墙结厚;装料制度;热负荷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总厂4 号高炉(2580 m3) 设有4 个铁口、30 个风口, 采用新型PW 串罐式无料钟炉顶布料设备, 炉底炉缸采用碳砖与陶瓷杯相结合的复合结构,冷却系统采用除盐水密闭循环系统、全冷却壁结构(炉腹、炉腰、炉身下部区域6~9 段采用铜冷却壁),冲渣工艺为冷茵芭工艺,除尘采用干法煤气除尘系统。4 号高炉于2015 年6 月15 日停炉大修更换炉缸耐材,2015 年8 月22 日点火送风,开炉后顺利达产,燃料消耗水平较低。但由于原燃料条件变化和操作等原因,2016 年10 月炉身下部出现炉墙结厚现象。通过对炉墙结厚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炉墙结厚得到有效处理,高炉炉况明显好转。
1 炉墙结厚的现象
炉墙结厚主要表现是炉身热负荷明显下降。表1 为2016 年4 号高炉炉墙结厚前后的技术指标。从表1 中可以看出,2016 年9 月至10 月,炉身热负荷由58 497 MJ/h 下降为40 529 MJ/h,7~9 段铜冷却壁体温度平均下降7 ℃,6 段铜冷却壁体温度下降4 ℃。随着生产进行,高炉炉况顺行变差,风压稳定性变差,崩滑料时有发生,高炉燃料消耗上升, 结合炉身热负荷和铜冷却壁温度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16 年10 月高炉发生炉墙结厚。
2 炉墙结厚原因分析
2.1 入炉原料质量
鞍钢4 号高炉入炉烧结矿以鞍钢矿山集团东烧厂所产烧结矿为主,由火车运输至矿槽;有时辅以厂内落地烧结矿,由汽车运输至矿槽。由于烧结矿露天运输和储存,下雨会淋湿烧结矿,导致烧结矿受潮,粉末会粘附在大粒烧结矿表面入炉,使高炉入炉粉末增多。2016 年4 号高炉所用烧结矿<5 mm 粒级含量和返矿率见图1。由图1 可以看出,2016 年4 号高炉所用烧结矿<5 mm 粒级含量呈上升趋势,高炉返矿率呈下降趋势。由于高炉采取发展中心、抑制边缘的装料制度,边缘气流受到抑制,造成入炉粉末在边缘富集,边缘自动加重,炉墙结厚。
2.2 冷却强度
近些年高炉生产普遍通过加大冷却水量以增强冷却强度, 但这种方式在边缘气流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会加剧炉墙结厚。2016 年4 号高炉炉身冷却系统参数见表2。由表2 可以看出,1~10 月冷却水量保持在4 800 m3/h 水平,冷却强度偏大,由于出现炉墙结厚,11 月开始减少炉身冷却水量,降低冷却强度; 冷却水进水温度平均33.5 ℃, 比较稳定;1~9 月冷却水温差总体稳定,平均2.80 ℃,9 月末冷却水温差开始持续下降,10 月平均冷却水温差2.00 ℃, 10 月中旬水温差最低降至1.20 ℃,说明炉墙结厚已经形成。
2.3 装料制度
鞍钢4 号高炉装料制度的操作理念为发展中心、抑制边缘,但过分抑制边缘容易发生炉墙结厚甚至结瘤现象。2016 年4 号高炉中心焦炭比例和边缘矿焦比(边缘矿与焦炭份额比)见图2。
由图2 可以看出, 中心焦炭比例在1~8 月低于30%、9 月开始逐渐增加超过30%,边缘矿焦比8 月开始逐渐增大。2016 年9 月中旬装料制度,中心焦炭比例30%,边缘矿焦比2.96;10 月上旬装料制度中心焦炭比例33%, 边缘矿焦比3.09; 10 月中旬装料制度中心焦炭比例35%,边缘矿焦比3.15。中心焦炭比例和边缘矿焦比例逐渐增大,中心气流过分发展、边缘气流不足,边缘较重,煤气供给炉墙的热量不足,使软熔带附近的半熔炉料黏到炉墙上,形成炉墙结厚。
2016 年4 号高炉炉喉温度见图3,10 月炉喉温度下降,说明边缘气流不足,高炉发生炉墙结厚。
3 炉墙结厚的处理
3.1 加强原料质量管理
针对高炉入炉粉末增多的情况, 严格控制烧结矿<5 mm 粒级含量, 要求烧结矿<5 mm 粒级含量≤5%,厂内落地烧结矿筛分后才可供给高炉使用;同时加强对高炉槽下烧结矿振动筛的检查,东烧返矿率控制在11%~12%范围,返矿率出现异常时,要及时查找原因,保证入炉烧结矿质量。
3.2 降低冷却强度
2016 年11 月16 日开始降低炉身冷却水量,由4 800 m3/h 降至3 600 m3/h,冷却强度降低。经过实践发现,4 号高炉炉身冷却水量为4 000~4 300 m3/h、炉身冷却水温差为3~4 ℃时冷却强度适宜, 炉身热负荷宜控制在60 000~80 000 MJ/h范围。热负荷低于下限时,边缘气流弱、有结厚倾向,应疏松边缘;热负荷高于上限时,边缘气流盛,应抑制边缘,防止烧坏冷却设备。
3.3 调整装料制度
2016 年10 月,在炉墙结厚初期,高炉出现燃料消耗增加、顺行变差的情况,由于对炉墙结厚重视不够,仅在11 月中旬采取发展边缘、抑制中心的措施,装料制度下旬又恢复发展中心、抑制边缘的操作,中心焦炭比例最高时达到40%,装料制度12 月炉况进一步恶化,炉墙结厚严重,高炉重新采取疏松边缘、适当抑制中心的装料制度,炉况逐渐好转,至2017 年3 月炉况基本恢复正常。
2017 年6 月开始采取逐渐抑制中心、发展边缘的操作制度, 烧结矿由6 环位布料改为5 环位布料,装料制度中心焦炭比例逐渐减少,边缘矿焦比逐渐降低。对热负荷与中心焦炭比例、边缘矿焦比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热负荷与中心焦炭比例的关系见图4,热负荷与边缘矿焦比的关系见图5。
由图4、5 可以看出, 热负荷与中心焦炭比例的关系不明显, 而热负荷与边缘矿焦比的关系显著, 且边缘矿焦比低于2.0 时, 热负荷不低于60 000 MJ/h, 可同时保持热负荷和铜冷却壁温度在适宜范围内。因此高炉装料制度调整时,宜控制边缘矿焦比不超过2.0。
4 处理效果
通过加强原燃料质量管理, 减少炉身冷却水量, 降低冷却强度并调整装料制度,2017 年3 月4 号高炉炉况恢复正常,高炉顺行良好,高炉热负荷调整到60 000~80 000 MJ/h 的适宜范围, 铜冷却壁温度在50~60 ℃的适宜区间。2016 年1 月至2017 年11 月4 号高炉铜冷却壁温度见图6。
5 结论
(1) 原料质量变差、入炉粉末增多是本次4 号高炉炉墙结厚的诱因,而冷却制度和装料制度不合理、调整不及时是造成4 号高炉炉墙结厚的主要原因。
(2) 加强烧结矿质量管理,控制烧结矿<5 mm粒级含量≤5%、东烧返矿率在11%~12%范围,保证烧结矿质量。
(3) 加强操作炉型管控, 建立炉身冷却水温差和铜冷却壁温度的预警机制, 按照炉身冷却水温差3~4 ℃、炉身热负荷60 000~80 000 MJ/h、铜冷却壁温度50~60 ℃的标准进行管理, 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4) 提高对炉墙结厚的认识,当炉墙结厚、炉况顺行变差时,及时调整高炉装料制度,采取抑制中心、疏松边缘的装料制度,且装料制度调整时边缘矿焦比不宜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