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
( 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厂,甘肃嘉峪关735100)
摘要: 酒钢1#、2#焦炉年处理红焦能力为90 万t,配套干熄焦炉装置110 t /h 一套,配套建设余热锅炉系统1 套和15 MW 汽轮发电机组1 套,于2015 年1 月正式投产后,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制约正常生产的因素,给干熄焦的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通过对生产过程中操作方法的改进,及一些数据的调整,来弥补出现的问题,实现干熄焦系统连续、稳定的运行。
关键词: 干熄焦; 操作方法; 连续; 稳定
1 生产实践中问题分析
1.1 除氧器压力波动分析
我厂1#、2#焦炉干熄焦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干熄焦余热锅炉投产运行后未达到额定负荷55 t /h进行运行,一直以低负荷22 t /h 左右进行运行,部分参数按照设计值进行控制时,达不到稳定生产。其中干熄炉入口温度若控制在设计值120 ~ 130 ℃之间,同时锅炉给水水温控制在104±1 ℃时( 防止给水温度过低对炉管造成低温腐蚀) [1],除氧器压力会时常发生波动,除氧器入口水温、副省煤器入口水温及出口水温都会出现急剧波动的现象,对于生产的稳定及除氧器的安全造成不良的影响。
通过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⑴蒸发量偏低。由于蒸发量的限制,锅炉用水量偏小,除氧器液位调节阀开度减小,造成副省煤器进水量减少。
⑵干熄炉入口温度控制值偏高。在低负荷运行条件下,若干熄炉入口温度要控制在120 ~ 130 ℃之间时,只能减小副省煤器进水量,加大其回流量。
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副省煤器管道里长时间进水量偏小,管道里的水由于加热会造成汽化,使管道里充满蒸汽,造成管道振动,副省煤器出入口水温及除氧器入口水温升高,除氧器压力上升,安全阀起跳; 当管道内蒸汽释放出来之后,除盐水重新进入管道,温度及压力又会下降,这样持续的出现温度及压力剧烈波动的现象。
1.2 环境除尘效率差分析
干熄焦环境除尘主要用于捕集干法熄焦生产过程中散发出的有害气体、大量焦粉尘。干熄焦装置的主要产尘点有干熄焦炉顶装焦处、预存放散口、惰性气体循环风机放散口、熄焦炉底部排焦溜槽、振动给料器、排焦胶带机,上述各尘源点合并为一点进入布袋除尘器。除尘系统流程: 各除尘点产生焦粉→冷却器→离线脉冲布袋除尘器→除尘风机→烟囱。
在提升机到达提升塔上限时,提升机发出要求装入装置打开信号,此时装入装置动作,炉盖缓慢打开,同时装入信号来,集尘管道阀门打开,除尘风机开始起高速。当装焦结束,提升机在冷却塔下限开始往上提升,当提至冷却塔上限时,装入装置开始关闭,装入信号消失,除尘风机开始降低速。在装焦结束时,提升机到达冷却塔上限,此时由于焦罐离开装入装置,除尘风机开始降为低速,由于炉盖还未完全关闭,导致冒出大量粉尘[2]。除尘风机从开始起高速到降为低速所用时间为130 s。从装人装置现场烟尘冒出情况看,除尘风机高速运行时间设计与实际装焦时间存在偏差,不仅除尘效果不好,而且除尘风机起高速的时间长,造成电量消耗增多。
2 调节方式及解决措施
2.1 稳定除氧器压力措施
通过对上述原因的分析,当出现除氧器温度及压力波动时,可采取快速调节方法使其恢复正常:
⑴当发现干熄炉入口温度、除氧器温度及压力同时发生上升趋势时,可打开除氧器底部放水阀,开大除氧器液位调节阀,这样可使副省煤器进水量增大,避免副省煤器管道内产生蒸汽。
⑵当除氧器压力及温度已经出现波动时,现场迅速关闭回流阀,使副省煤器进水压力增大,将管道内蒸汽挤压出来,使得管道内水流畅通,除氧器压力及温度快速下降,当压力不再出现剧烈波动时,可将压力及温度调节至正常。
上述两种措施在除氧器压力及温度出现波动时可迅速调节至正常,但要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可将干熄炉入口温度控制值降低,通过长时间的试验和调节,当干熄炉入口温度控制在115 ~120 ℃时,除氧器压力及温度不会出现剧烈的波动现象同时干熄炉入口温度又大于循环气体露点温度( 100 ℃) ,不会造成副省煤器内部炉管及副省煤器干熄炉循环风道的腐蚀。
2.2 提高除尘效率措施
通过对现场实际观察后确定,将除尘风机升降高速时间段在程序内更改: 当提升机( 满罐) 到达冷却塔对中时除尘风机开始起高速,当装入装置全关时除尘风机开始降低速,除尘电动阀门较除尘风机开始降低速延迟10 s。更改后,将除尘风机高速降为低速的时间段往后推延,有效避免了装焦后冒出大量粉尘的情况。同时,也避免了除尘电动阀门过早的关闭造成环境除尘压差增大,损坏布袋。并且改造后除尘风机从开始起高速到完全降为低速所用时间为110 s,比改造前缩短了20 s,此次调整不仅达到了除尘的效果,而且节电效果显著。
3 结语
通过对干熄焦生产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对于快速调节及稳定除氧器压力有显著效果,稳定了干熄焦供水系统的稳定; 除尘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装焦时焦粉外溢现象明显减少,除尘压差较也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 潘立慧,魏松波.干熄焦技术[J].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2] 2008 年干熄焦经验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鞍山华泰干熄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