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文献 » 炼钢文献 » 炼钢工艺 » 正文

转炉强底吹实现超低氧含量控制的工艺实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4-18  作者:邓勇 1, 霍俊 1, 潘晓亮 1, 杨利彬 2  浏览次数:1193
 
核心提示:摘 要:马钢四钢轧 300 t 转炉底吹系统改造后,在炉役的前 1 000 炉冶炼超低碳钢转炉终点碳氧积均值达到了 0.001 3。 为了验证碳氧积的真实性,通过对此炉役同期生产的 67 炉超低碳钢转炉终点钢水及不脱氧出钢后钢包内钢水的碳、氧进行取样验证、转炉吹炼至平衡时烟气中 CO 浓度(体积含量)进行分析并通过理论计算,从理论上分析了在底吹惰性气体强度为0.12~0.20 m3/(min·t)时可以实现转炉终点碳氧积为 0.001 3。 同时发现强底吹条件下生产超低碳钢,转炉出钢过程存在着降碳增氧的现
 转炉强底吹实现超低氧含量控制的工艺实践

邓勇 1, 霍俊 1, 潘晓亮 1, 杨利彬 2

(1.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马鞍山 243000; 2. 钢铁研究总院,北京 100081)

摘 要:马钢四钢轧 300 t 转炉底吹系统改造后,在炉役的前 1 000 炉冶炼超低碳钢转炉终点碳氧积均值达到了 0.001 3。 为了验证碳氧积的真实性,通过对此炉役同期生产的 67 炉超低碳钢转炉终点钢水及不脱氧出钢后钢包内钢水的碳、氧进行取样验证、转炉吹炼至平衡时烟气中 CO 浓度(体积含量)进行分析并通过理论计算,从理论上分析了在底吹惰性气体强度为0.12~0.20 m3/(min·t)时可以实现转炉终点碳氧积为 0.001 3。 同时发现强底吹条件下生产超低碳钢,转炉出钢过程存在着降碳增氧的现象,且由于出钢过程的钢水温度下降,钢包钢水碳氧积均低于转炉终点碳氧积。

关键词:超低碳钢;转炉;钢包钢水;碳氧积

转炉终点碳氧积是转炉冶炼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降低转炉终点碳氧积[1-4]意味着相同终点碳含量时, 钢水终点活度氧会降低, 活度氧降低可以改善钢水洁净度、 提高合金收得率、 降低生产成本[5]。 某钢厂 300 t 转炉在完成强底吹系统改造后[6](底吹强度大于 0.10 m3/(min·t)),在炉役前期(1 000 炉以内)冶炼超低碳钢时, 转炉终点碳氧积均值为 0.001 3,指标优于莱钢 4# 转炉的 0.002 3[7]、迁钢 2# 转炉的 0.001 9[8]、首钢全炉役的 0.002 0[5,9]、武钢三炼钢厂转炉的 0.001 5~0.001 8[10]。 本文通过对67 炉超低碳钢转炉终点钢水取样研究, 并结合理论计算,以验证转炉终点钢水碳氧积为真实值。

1 试验方案

1.1 设备配置

试验在 300 t 顶底复吹转炉冶炼超低碳钢上进行,转炉炉龄在 1 000 炉次以内,顶吹采用变流量变枪位操作,底吹元件为外圈 8 个、内圈 8 个共 16 个底枪。

1.2 试验工艺

在顶吹供氧量达到总量的 70%时, 开始加大底吹惰性气体流量,辅吹(剩余 30%的供氧量)结束后,后搅 1 min 启动副枪 TSO 探头测温、定氧和取样。 出钢时添加小石灰,并全程底吹氩气,出钢结束后关闭钢包底吹,并对钢包内钢水进行测温、定氧和取样。吹炼后期底吹强度设定及钢水温度控制如表 1 所列。

图片1 

1.3 检测方法

转炉终点碳含量采用直读光谱法分析 TSO 钢样测定,终点活度氧、温度由贺利氏的 TSO 探头直接测定;钢包钢水的碳含量采用直读光谱法分析钢样测定,活度氧、温度由贺利氏的定氧探头直接测定,通过复吹转炉上安装的烟气分析仪测得转炉内反应产生烟气 CO 体积百分含量。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转炉终点及钢包钢水

试验炉次转炉终点及钢包钢水碳、活度氧及碳氧积分布、含量如图 1 所示,图 1 中数据为平均值。

图片2 

图片3 

由图 1 可知, 转炉终点碳的范围是 0.017%~0.055%,均值为 0.032%,所有试验炉次出钢过程中都存在着降碳的现象, 范围是 0.002%~0.024%,均值为 0.009%。转炉终点活度氧的范围是 3.01×10-4~8.19×10-4,均值为 4.21×10-4;95.5%((64/67)×100% =95.5%) 的炉次出钢过程增氧, 范围是 1×10-6~ 3.61×10-4,均值为 1.01×10-4,大部分炉次出钢过程氧含量增加。 转炉终点碳氧积的范围是 0.000 75~ 0.001 90,均值为 0.001 31,钢包钢水碳氧积的范围是 0.000 49~0.001 90,均值为 0.001 16;当转炉终点钢水 [C]<0.030%时, 转炉终点碳氧积的均值为0.001 10;当转炉终点钢水[C]≥0.030%时,转炉终点碳氧积的均值为 0.001 50,可知随着转炉终点碳含量降低,转炉终点碳氧积随之降低。

2.2 烟气中 CO 体积分数

在 底 吹 强 度 为 0.05 m3/(min·t) ( 模 式 1) 及0.12 m3/(min·t)(模式 2)下,根据烟气分析仪测得的钢水吹炼过程中烟气中 CO 含量,其变化情况如图 2 所示。

图片4 

由图 2 可知,转炉吹炼平台期,随着底吹强度由 0.05 m3/(min·t)提升至 0.12 m3/(min·t)后,转炉炉气中的 CO 体积分数由 0 升高至 60%, 对应的CO 分压也就相应由 81.06 kPa 降低至 48.64 kPa。

2.3 热力学计算

转炉终点碳氧平衡时,反应式为:

[C] +[O]=CO(g)

lg K=1168/T+2.07 (1)

K=p(CO)/(w(C)·w(O)) (2)

式(1)、式(2)中:K 为平衡常数;T 为温度,K;p(CO)为 CO 分压与标准大气压的比值;w(C)·w(O)为熔池中的碳和氧的质量浓度,%。

1)当转炉终点 T1=1 943 K 时,K1=467.74,综合转炉终点碳氧积为 0.001 3、 K1 值及式(2), 可得p(CO)1=0.61;

2)当钢包钢水温度为 T2=1 893 K 时,K2=489.78,综合钢包钢水碳氧积为 0.001 1、K2 值及式 (2),可得 p(CO)2=0.59。

从转炉吹炼至终点到钢水出钢结束,随着出钢过程钢水温度降低,平衡常数 K 逐渐降低,无论按转炉终点碳氧积还是钢包钢水碳氧积计算,都可得出当时的 p(CO)约为 46.64 kPa。

当炉内钢水反应平衡时,可将此时的环境看成理想的敞开容器,炉内气体总压为 101.325 kPa,根据 CO 体积含量占烟气总量及道尔顿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分压与各气体的体积含量比例成正比,可知当 CO 体积含量占炉内总气体量的 60%左右时,即 p (CO)=0.60 左右, 可实现转炉终点碳氧积为0.001 3。 而图 2 烟气分析仪测得吹炼平衡时 CO 体积含量也验证了以上推断的正确性。

2.4 底吹强度对 p(CO)的影响

脱碳反应属于一级反应,各时刻的碳含量与时间呈指数关系,即

dc/dt=-k×t, C=C0exp(-k×t) (3)

式(3)中:k 为表观脱碳常数 min-1;dc 为初始脱碳速率 , %/min;dt 为 t 时脱碳速率,%/min;t 为时间,min;C 为某时刻碳含量,%;C0 为初始碳含量,%。根据式(3)求得在底吹强度为 0.12 m3/(min·t)辅吹时脱碳速率和表观脱碳常数,见表 2。

图片5 

顶底复吹转炉熔池内底吹气体和脱碳形成的CO 气体混合气体中的 CO 分压为[11]

图片6 

式(4)中:Q(CO),Q(Ar)分别为 Ar 及 CO 气体的流量(标态),m3 /s;p 为总压,101.325 kPa。

由 熔 池 内 碳 氧 反 应 求 得 CO 气 体 的 流量 Q (CO)为:

图片7 

式 (5) 中:Vm 为钢液的体积,m3;ρm 为钢液的密度,kg/m3;M(C)为碳的摩尔质量,kg/mol;t 为反应时间,min;w(C)为熔池碳含量,%。联立式(4)和式(5),将表 3 中的脱碳速率和 Vm、ρm 数值代入式(4),可知底吹强度为 0.12 m3/(min·t) 的 p (CO)/p0 为 0.59, p0 为标准大气压,101.325 kPa,如表 3 所列。

图片8 

钢水混匀所需时间减少,碳氧反应更接近平衡状态, 钢水在更低的碳含量下才处于过氧化状态;钢水在停止供氧后,继续保持一定的底吹强度,p(CO)及钢水活度氧会进一步降低。

3 结 论

1) 某钢厂 300 t 转炉炉役前期(1 000 炉)冶炼超低碳钢在底吹强度为 0.12 m3/(min·t)时,可实现 转炉终点碳氧积均值为 0.001 31,钢包钢水碳氧积的均值为 0.001 16; 在出钢的过程中存在着降碳、增氧的现象。

2) 根据理论计算及烟气分析系统测得的转炉吹炼至平衡时 CO 的体积含量为 60%、即 CO 分压为 0.60,转炉终点温度为 1 943 K 时,可实现转炉终点碳氧积为 0.001 3。

3) 随着底吹强度的提高, 碳氧反应更接近平衡状态, 钢水在更低的碳含量下才处于过氧化状态,且钢水在停止供氧后,继续保持一定的底吹强度,CO 分压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武珣,包燕平,岳峰,等. 影响转炉终点碳氧积的因素分析[J]. 钢铁研究,2010,38(2):26-29.

[2] 野崎 努.张柏汀,张劲松译.底吹转炉法:引进·搅拌效果·顶底复合吹炼[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3] 王雪亮. 300 吨转炉喷吹 CO2 炼钢工艺技术研究[D]. 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8.

[4] 秦登平,朱志远,崔小勇. 100 t 转炉底吹供气元件维护与复吹效果分析[J]. 炼钢,2012,28(6):7-10.

[5] 边吉明,袁天祥,罗伯钢,等. 首钢京唐降低转炉终点碳氧积控制技术[J]. 中国冶金,2015,25(7):33-36.

[6] 焦兴利,毛鸣,佟溥翘. 300 t 转炉底吹位置优化及其效果[J]. 炼钢,2009,25(3):5-7.

[7] 高志滨,温福新,于亮涛. 莱钢顶底复吹转炉碳氧积稳定控制技术研究[J]. 山东冶金,2015,37(6):20-22.

[8] 孙亮,朱良,赵晓东,等. 迁钢转炉复吹的进步[J]. 中国冶金,2018,28(5):47-50.

[9] 高攀,李海波,郭玉明,等. 首钢转炉炼钢高效复吹技术开发与应用[J]. 炼钢,2018,34(1):1-9.

[10] 李勤, 王立永, 丁立丰,等. 300 t 转炉终点碳氧积控制技术研究[J]. 炼钢, 2019, 35(5):10-15.

[11] 黄希祜.钢铁冶金原理[M]. 4 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3.

 
 
[ 技术文献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电子期刊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冀ICP备13016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