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文献 » 炼铁文献 » 新工艺 » 正文

涟钢2200m³级高炉高利用系数生产实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1-22  作者:刘圣乾  浏览次数:775
 
核心提示:摘 要:通过加强原料管理,提高原燃料质量,减少有害元素入炉;优化风口布局、布料矩阵,合理分布煤气流,提高煤气利用率;冬季鼓风加湿,稳定操作炉型,高炉长期稳定顺行,有效利用系数达到3.2t/(m³·d)。 关键字:高炉;精料管理;(优化)气流分布;(高)利用系数
 涟钢2200m³级高炉高利用系数生产实践

刘圣乾

(涟钢炼铁厂)

摘  要:通过加强原料管理,提高原燃料质量,减少有害元素入炉;优化风口布局、布料矩阵,合理分布煤气流,提高煤气利用率;冬季鼓风加湿,稳定操作炉型,高炉长期稳定顺行,有效利用系数达到3.2t/(m³·d)。

关键字:高炉;精料管理;(优化)气流分布;(高)利用系数

1  引言  

涟钢6#高炉有效容积2200m³,28个风口,于2018年4月4日第二代炉龄大修开炉,送风面积0.3167m³,开炉5天日产达5000t/d。开炉后炉况稳顺,风量稳定在4100m³/min左右,产量稳定在6000t/d左右,消耗也由开炉初的579kg/t降到530kg/t左右。以下是2019年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图片1 

6#高炉2019年全年有效利用系数2.72 t/(m³·d),喷煤比152.7kg/t,燃料比533.9kg/t。2020年初涟钢提出1000万吨钢目标,对铁前高炉顺行和利用系数提出更高要求:高炉炉况长期稳定顺行,有效利用系数达3.0 t/(m³·d)以上。而6#高炉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难题主要有两个方面:(1)6#高炉每年进入10月份后,炉墙容易粘结,炉型受影响,冷却壁水温差长期处于3.0℃以下,高炉有效利用系数和燃料比都受影响,生产不能强化。(2)6#高炉第一代炉龄月有效利用系数最好水平在2.80 t/(m³·d)左右,2019年全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在2.73 t/(m³·d),对于3. 0 t/(m³·d)以上利用系数,确实需要改变目前的思维,大胆探索,上下部制度结合,优化煤气流分布。

2  采取的措施

2.1  强化精料管理

高炉炼铁是个系统工程,精料是高炉炼铁的基础,对焦炭和烧结矿质量设定红线,制定高炉全流程质量管理办法。2020年入炉原燃料质量全面提升,有害元素大幅缩小,高炉炉况稳定性提高。

2.1.1  焦炭

目前6#高炉采取厂焦+外购焦的方式,铁前全流程工序质量质量控制管理办法规定厂焦热强度≥66%,反应性≤27%,外购焦热强度≥65%,反应性≤25%,M40≥85%,M10≤7%,实际控制参数标准高于此标准。槽下强化筛分管理,焦炭筛速≯2t/min,外购焦加盖雨棚,减少水分波动,通过一系列举措,焦炭质量稳定性得到提高。

2.1.2  烧结矿

严格管控烧结矿成分,关键成分范围SiO2(4.8%~5.3%),MgO(1.75%~1.95%),Al2O3(≤2%),FeO(8%~10%),转鼓强度≥77%,平均粒度≥22mm,特别是对低温还原粉化指标(RDI+3.15)必须高于60%,加强筛分管理,筛速(≯4t/min),对筛面每周定期检查,并取样检测。

2.1.3  煤粉

2019年底,涟钢借鉴宝武集团武钢节焦降耗的经验,改变现有喷吹煤结构,将无烟低灰煤的比例提高到80%,煤的灰分、硫分大幅减小,发热值提高,喷吹煤的灰分由原来的11.5%降到现在的10%左右。

2.1.4  保障熟料配比,大幅提高入炉品位

涟钢6#高炉在确保熟料配比≥85%的基础上,购进高品位进口球团,使入炉品位由原来的58.5%进一步提高到59.1%,渣铁比降到310kg/t左右,为高炉冶炼进一步强化,改善透气性创造了条件。

2.1.5严格控制有害元素入炉

入炉有害元素和含粉率高易使炉墙粘结。特别是近几年6#高炉冬季冷却壁壁水温差长期在3℃以下,害“冬季病”,生产不能强化。为减少有害元素对炉况的影响,公司改变策略,对外停止固废使用,减少有害元素入炉,对内强化内功,优化气流,每周进行有害元素平衡计算,监测高炉内有害元素碱、锌等元素富集,定期外排。下图1是近1年来碱负荷、锌负荷变化图。

图片2 

从上图看出6#高炉入炉碱、锌负荷从2019年11月份开始,大幅降低,目前6#高炉碱负荷按≤3.0kg/t,锌负荷按≤0.30kg/t控制。

2.2优化炉内煤气流分布

针对6#高炉近些年技术经济指标遇到瓶颈,且冬季炉墙粘结、炉况波动,分析原因采取优化上、下部制度,发展边缘、中心两路煤气流,控制合适的鼓风动能,通过鼓风加湿控制合适的理论燃烧温度等一系列举措,取得良好的效果。

2.2.1  进风面积的调整

6#高炉开炉初的进风面积为0.3167m²,随着冶炼的进程,炉缸的侵蚀,到2020年12底,风口面积逐步调到了0.3212m²,此时鼓风动能在11000kg·m/s左右。分析冷却壁温度曲线,炉墙粘结是经过(用)炉腹,炉腰,炉身下部,炉身中部,一路从下而上,逐步粘结起来的,炉内煤气的第一次分布,边缘偏弱。2020年1月份将进风面积一次性从0.2968m²调到0.3117m²,高炉平均风量由4200m³/min提升到4400m³/min,8月份进一步将风口面积扩到0.3212m²,鼓风动能控制在10500kg·m/s左右,优化气流分布取得的效果较好,鼓风动能的趋势如下图2:

图片3 

2.2.2  上部操作矩阵的调整

2019年炉内矩阵调整的思路是稳住边缘,充分发展中心气流,,再通过减中心焦来提高煤气利用。此种思路在原燃料质量较好时,中心无矿区焦炭比例可以减到只有17%,燃料消耗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在原燃料质量变差时,炉况抗波动能力弱,只有通过大幅增加中心焦比例,才能控制压差,煤气流平衡打破,边缘变重,炉墙逐步从下而上结厚。2019年7月6#高炉就是因为外购焦质量波动,为控压差中心无矿区焦炭比例加到35%,导致8月份炉墙开始粘结,影响操作炉型。2020年1月配合下部送风制度的调整,上部操作制度也相应优化,中心思想是发展中心与边缘两路煤气流,中心无矿区焦炭比例控制在20%~30%,确保边缘与中心气流的稳定平衡,再拉宽布矿带,提高煤气利用率,高炉炉况稳定性提高,抗波动能力提高。矩阵调整如下表2:

图片4 

2.2.3  理论燃烧温度的控制

涟钢6#高炉地处南方,昼夜温度、湿度变化大,夏天大气湿度一般能达到20g/m³~30g/m³,冬季温度低,湿度只有4g/m³~8g/m³,湿度变化影响理论燃烧温度,而理论燃烧温度的变化,影响炉内煤气流、化学反应、有害元素如碱金属的循环富集变化。特别是冬季大气湿度低,高炉有效利用系数也相对偏小,为提高产量,相应增加富氧率,进一步提高了理论燃烧温度,理论燃烧温度经常在2350℃左右。理论燃烧温度过高,SiO气化量增加,随煤气上身沉积冷凝在矿石焦炭间隙,影响炉内透气性。K、Na等碱金属也主要是在炉子中下部循环富集,理论燃烧温度过高,循环富集量增加,吸附在炉墙容易导致炉墙结厚。经过摸索适合6#高炉的理论燃烧温度在2200℃~2300℃左右。为控制理论燃烧温度,2020年1月,6#高炉开始鼓风中加湿,恒定入炉湿份,冬季入炉湿份一般控制在14g/m³左右,富氧20000m³/h,理论燃烧温度控制在2300℃。

2.3  加强炉前出铁和设备运行改进工作

2.3.1  炉前出铁的好坏直接影响炉况的顺行。而6#高炉2019年炉前存在铁口深度不稳定,出铁时间不稳定,出铁不均匀的情况,渣铁出不干净就会影响炉况,经常出现憋铁、憋渣而减风。为改变这一现象,2020年改变炉前操作模式,通过优化开口机喷雾水、吹扫气量,固定打泥量,稳定铁口深度在3.0m~3.2m。依据经验将打泥压力固定在某一范围,控制铁口孔道扩径速度,稳定出铁速度,将每一炉铁的出铁时间稳定在130±20min。如果存在炮泥强度波动或存在冒泥现象,退炮后采取二次打泥措施,保证稳定的出铁时间。二次打泥即将铁口钻进0.8m~1.2m后再将铁口堵上打进少量泥,提高铁口通道炮泥的密度,确保出铁时间。此项措施在6#高炉使用效果较好,出铁均匀性大为提高,渣铁出不净影响炉况的情况大为减少。每天出铁次数由10次~12次,降到现在的9次~10次,泥耗也由原来的0.65kg/t降到现在的0.4kg/t。2.3.2  高炉设备运行推行日常点检、维护点检、专职点检三级点检,加强设备维护,大力推进设备智能运行维护,依托涟钢自己开发的设备可靠性运行系统,减少故障判断时间。以高炉为中心,做到设备故障零影响,设备影响高炉生产减风考核10万/次,2020年以来,没有一次因设备问题影响高炉生产。

3  效果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涟钢6#高炉优化煤气流分布,抓住冷却壁水温差这一关键参数,将水温差长期控制在3℃~5℃这一合适范围,维持合适的操作炉型。炉况的日趋稳顺,受风能力大为提高,技术经济指标不断优化,全风量由原来的4200m³/min提高到上半年的4400m³/min,高炉有效利用系数逐步提高到2.95 t/(m³·d),燃料比也降低到520kg/t的水平。原燃料质量的改善和设备运行维护的有力保障,下半年6#高炉进一步将压差控制上限从170kPa提高到185kPa,风量水平也从4400m³/min提高到4600m³/min,高炉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3.2 t/(m³·d)左右。以下是6#高炉2020年下半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图片5 

4  结语

4.1  高炉炼铁是个系统工程,稳定顺行是前提,原燃料质量是基础,设备运行维护是保障。只有各方面严格要求,紧密协作,高炉才能高强度冶炼,提高有效利用系数。

4.2  高炉长期稳定顺行需要维护好操作炉型,控制好合适的冷却壁水温差。涟钢6#高炉的经验是需要将冷却壁水温差控制在3℃~5℃这一范围,此时操作炉型较好,有利于炉况的稳定和消耗的降低。而控制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鼓风动能和理论燃烧温度,然后再优化布料矩阵。

4.3  高炉技术经济指标的不断优化,高利用系数的取得,需要上、下部操作制度的配合,控制合适的中心焦量,发展中心与边缘两路煤气流,优化气流分布,提高煤气利用率。

4.4  高炉生产具备一定的顺行基础后,可以通过放宽压差范围,提高风量,鼓风加湿增加富氧的方式提高冶炼强度。

 

 
 
[ 技术文献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电子期刊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冀ICP备13016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