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文献 » 炼铁文献 » 设备 » 正文

德胜钒钛1250m3高炉低品位高钒钛矿冶炼降焦比实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0-28  作者:肖大伟  浏览次数:471
 
关键词: 高钒钛 降焦比 实践
核心提示:摘 要 :德胜钒钛1250m3高炉在降焦比攻关过程中,通过精料入炉、强化高炉操作和管理及设备改造等方面采取措施,成功突破了低品位高钒钛磁铁矿冶炼高焦比的瓶颈,解决冶炼过程中渣比高、脱硫难、炉渣黏的难点,开拓了一条小中型高炉降本的新道路。攻关前后指标对比,提高煤比达57kg/t,降低焦比142kg/t。
 德胜钒钛1250m3高炉低品位高钒钛矿冶炼降焦比实践

肖大伟

(四川德胜钢铁有限公司炼铁厂)

德胜钒钛1250m3高炉在降焦比攻关过程中,通过精料入炉、强化高炉操作和管理及设备改造等方面采取措施,成功突破了低品位高钒钛磁铁矿冶炼高焦比的瓶颈,解决冶炼过程中渣比高、脱硫难、炉渣黏的难点,开拓了一条小中型高炉降本的新道路。攻关前后指标对比,提高煤比达57kg/t,降低焦比142kg/t。

关键词 高钒钛 降焦比 实践

1 前言

德胜钒钛1250m3高炉2010年投产,20个风口送风,两个铁口。采用当今最先进的PW无料钟炉顶上料、软水密闭循环系统、水淬渣处理系统等技术。但德胜钒钛地处四川腹地,交通不便,外购矿石成本极高,因此利用攀西地区丰富的低品位高钒钛磁铁矿入炉冶炼,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但该矿种冶炼存在着高炉渣比极高、脱硫困难、炉渣黏稠等技术难点,不利于中大型高炉冶炼,导致焦比一度高达576kg/t。德胜集团在高炉操作上大胆探索创新,通过工艺技术革新,设备改造,原料优化,操作优化,成功在低品位高钒钛冶炼条件下,降低焦比至434kg/t,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有效利用我国廉价的贫矿资源作出了较大贡献。

2 焦比偏高的主要原因

2.1客观原因

2.1.1品位低、渣量大

1250m3高炉所采用的高钒钛磁铁矿,综合入炉品位<49.5%,远低于全国1000m3级高炉56%的水平[1];渣比高达670kg/t,高于全国1000m3级高炉约270kg/t。

2.1.2渣黏稠

炉温波动大,高钒钛磁铁矿冶炼渣中TiO2≥20%,提高煤比后未燃煤粉进入渣中,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易与炉渣中TiO2还原生成Ti(CN)难熔物质,从而使炉渣变粘稠,流动性变差,放不尽渣铁,崩、滑、悬料频繁,造成炉况不受控,为处理炉况被迫降低煤比,轻负荷冶炼,致使焦比大幅升高。

2.1.3燃料质量差、透气性差

德胜处于四川盆地腹地,周边优质焦炭、煤粉产地极少,外购焦炭成本较高,因此入炉焦炭质量较差,入炉后在冶炼过程中产生大量粉末,造成高炉料柱透气性恶化,崩滑料频繁,高压差不受风,对钒钛矿冶炼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1.4硫负荷偏高

硫负荷偏高,脱硫系数低 ,高钒钛矿冶炼硫分配系数Ls仅5~9,为普通矿冶炼硫分配系数Ls 25~30的1/5。德胜焦炭、煤粉等原料入炉硫含量较高,致使高炉硫负荷高达6kg/t,为保证产品质量炉温控制较高,产品质量与经济指标提高矛盾尖锐。

2.1.5渣口设备设计不合理,未能发挥作用

1250m3高炉设计时考虑到渣比较高,为利于排渣参照攀钢经验设计1个上渣口,但受场地限制,开炉后发现冲渣沟过短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此未能放上渣,铁口出渣压力较大。

2.1.6钒钛磁铁矿冶炼与普通矿冶炼的差异

普通矿在一定冶炼条件下,冶炼强度越高,则焦比升高、温度波动增大,脱硫系数降低,对高炉降焦比冶炼是不利的。但高钒钛磁铁矿冶炼为减少钒钛炉料在炉内停留时间,解决TiO2过还原的问题,采取高冶炼强度的方法却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因此存在一定矛盾,不易找准平衡点。

2.2主观原因

2.2.1高钒钛冶炼经验不足

德胜钒钛1250m3高炉,是公司首座中型高炉,2010年开炉初期由于生产技术经验不足。对低品位高钒钛矿中型高炉的冶炼难度认识不足,上、下部调剂的方向及度尚待摸索,导致炉况事故频发,严重影响焦比。

技术人员经验不足,对中型高炉冶炼操作规范化、科学化、连续性认识不到位,统一操作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炉温波动较大。

2.2.2炉前管理经验不足

攀钢几十年积累的高钒钛冶炼炉前管理经验,高钒钛冶炼炉前管理以“抢”字为先,快速出铁,减少渣铁在炉内蓄积的时间。然而,德胜钒钛1250m3高炉对炉前管理经验不足。

3 焦比攻关的措施

3.1 改善焦炭质量

改变焦炭结构,大量采购山西等地区高性价比优质冶金焦炭,按经济比例搭配川内普通冶金焦,从水熄焦入炉为主改变为干熄焦入炉为主,焦炭质量较大改善,使压差大幅降低,冷风流量逐步平衡稳定。

3.2改善矿石性能

为改善入炉矿石性能,解决外购球团矿石质量不稳定,抗压强度偏低,并且成本较高的缺点,德胜钒钛投资将原有66m2烧结机改造为链篦机回转窑球团机;自产钒钛球团矿较外购普通球团矿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磨损,抗压强度由1500N/个大幅提升至2000N/个,有效改善原料质量,使高炉还原过程中粉末减少,料柱透气性改善。

3.3低[Si]+[Ti]冶炼

[Si]+[Ti]冶炼是钒钛矿冶炼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幅降低焦比的有效手段。

对铁水[Si]+[Ti]冶炼实行考核控制,严格把控高炉铁水[Si]+[Ti],根据技术提高水平不断收窄炉温控制区间,最终在炉况稳定情况下,将铁水含[Si]由0.447%成功降低到0.167%左右,有效提高铁水流动性,实现钒钛冶炼渣铁“快进快出”的要求,解决了TiO2在炉内停留时间过长导致炉渣粘稠的问题,并且理论可降低焦比达110kg/t[2]

3.4调整装料制度

德胜钒钛1250m3高炉在开炉初期因炉况顺行较差,采用
的装料制度,
O/C角差2.5°中心配加15%中心焦,着重发展边缘气流稳定炉况,因此焦炭负荷仅3.6,矿批30t/批,焦比一度高达576kg/t1250m3高炉大胆转变思路,逐步取消中心加焦,彻底解决中心加焦燃耗较高冶炼强度受限的问题;以五环焦炭布料形成稳定的焦炭大平台[1],调整装料制度稳定为
,发展中心气流兼顾边缘形成稳定的操作炉型,并按原料特性调整排料顺序,使其达到最优化布料,稳定上部气流为低硅冶炼创造稳定的气流条件。

3.5 高强度冶炼

为减少减少钒钛炉料在炉内停留时间,解决TiO2过还原的问题,1250m3高炉采取一定条件下的高强度冶炼。主要措施是将高炉风量由2533m3/min提高到3284m3/min,富氧率由1.23%提高到1.98%,采用以上措施使1250m3高炉保持了1.20t/m3d左右的高冶炼强度。

3.6新增脱湿鼓风装置

解决四川地区因夏季湿分(15~21%g/m3)波动较大,致风量波动影响炉况稳定的问题,成功将夏季湿分控制在8.0g/m3左右,减少了炉况波动。

3.7提高高炉炉顶压力

提高高炉炉顶压力,降低全压差,1250m3高炉在设计压力160 kPa的基础上,对高炉设备能力进行综合评定。经论证后通过PLC的程序优化,逐步将炉顶压力提高到175 kPa,不但有效降低全压差稳定炉况,并且理论可降低5kg/t焦比。

3.8 提高理论燃烧温度,提高煤比

因喷吹用煤粉与焦炭存在着巨大的价差,利用廉价的煤粉资源代替稀缺的焦煤资源是降低焦比的有效手段。

提高理论燃烧温度为提高喷煤比创造条件,德胜钒钛通过操作优化,采用“定温调煤”操作方式,发挥热风炉设备的潜能,将风温使用水平由1038℃提高到1213℃,提高达175℃,理论上可降低焦比40kg/t[2],,富氧率由1.23%提高到1.98%,综合理论燃烧温度(t理)提高达1220℃,为高炉提供了增加54kg/t煤比的条件。

3.9 提高炉前管理水平

高钒钛冶炼,炉前的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炉渣粘稠铁水流动性差,铁口喷溅大,在操作中很难保证正点出铁。这与钒钛冶炼对炉前以“抢”字为核心“快进快出”操作方针极不匹配。1250m3高炉在炉前管理上,狠抓铁口管理,统一炉前操作,顺利实现“零间隔”出铁,解决了炉前生产的技术瓶颈。

通过以上措施,高炉炉缸活跃程度提高,焦炭负荷提高,入炉焦炭量减少降低了硫负荷,

物理热充沛,解决了钒钛矿低硅钛冶炼脱硫系数较低的问题。[Si]]由0.447%逐步降低到0.163%,成功实现低[Si]+[Ti]冶炼,大幅降低焦比,并解决钒钛矿冶炼出粘渣导致炉况事故频发的问题,更进一步的降低燃料消耗。不断提高焦负荷,并提升与之相匹配的喷煤量,最终提高煤比达142kg/t,有效降低了焦比(见表1)。

表1 德胜钒钛1250m3高炉降焦实践技术指标变化

Y%C3B~(J@``26JH(I@{`H95

4 结语

(1)德胜钒钛3#高炉降焦比攻关的实践证明,通过技术攻关,实现高喷煤比相对较低焦比的低品位高钒钛矿冶炼是可行的。

(2)钒钛矿的低[Si]冶炼可以达到比普通矿更低的水平,铁水中[Si]含量可控制0.15%左右,但炉温必须以[Si]+[Ti]来控制。

(3)在现有运输条件下,针对地区特点采用低品位高钒钛矿石,入炉焦比虽然在降低焦比攻关后仍高于普通矿石冶炼高炉,但从经济性上对德胜1250m3高炉降低成本是非常有利的,对我国内陆地区钢铁厂小中型高炉降本有较大现实意义。

(4)钒钛冶炼降低焦比的核心思想是,一定条件下高强度冶炼,缩短冶炼时间,保障炉况稳定,减少炉况事故。通过实施改善外部条件、低硅冶炼、提高煤焦置换比等措施是降低焦比实践成功的关键。

5 参考文献

[1] 周传典主编.炼铁生产技术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8(313-374)页.

[2]郝素菊等编著.高炉炼铁500问[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7(177-202)页.

 
 
[ 技术文献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电子期刊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冀ICP备13016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