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6日,山西省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也是我国第二大民营钢企的海鑫钢铁集团最终没能扛住低迷的市场与债务压力,破产重整进入法律程序,等待解困。
进入2014年,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事件屡见不鲜。2014年年初,包括山西立恒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6家山西钢企联合组建了晋南钢铁贸易有限公司;河北计划将唐山市区10家企业整合成渤海钢铁集团……类似的故事在这一年里不断上演。
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在如此低迷的市场面前,日子一样不好过,未来也还会有更多的钢企要走上破产重组的道路。难怪早就有人预言,2014年将会是钢铁产业的洗牌年。
对于钢企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坏时代。但也有专家认为,“这是中国钢铁行业淘汰产能过剩的必然过程,这一轮洗牌,将淘汰一批产能落后债台高企的钢铁公司。虽然有阵痛,但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
越过剩,越生产
2014年11月25日,我国工信部公布了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第三批企业名单,加之过去两年公布的前两批名单,这份“白名单”共包括了305家规范钢铁企业。其中,85%的全国产能都被囊括在内,意味着所剩的15%将面临淘汰或升级。
上世纪末,钢铁工业一度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发展迅速。数据显示,我国在1996年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产钢国,2014年我国的钢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5%。
经济高速发展对钢铁的需求,以及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极力扶持,是导致我国钢铁产能急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但也正是在这一急速的扩张之下,我国钢铁行业陷入供远大于求的现状,产能严重过剩。据悉,2013年我国钢铁产能已达10多亿吨,而产能的利用率却只有72%,这甚至低于全球钢铁产业产能78%的平均利用率。
产能过剩已成为制约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因为,供大于求势必会降低产品价格,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钢企的利润也的确已经薄如纸,几年前,卖1吨钢的还可以获利近千元,而如今,却只剩几块钱。
2014年上半年,我国钢铁企业的钢材销售结算价格已经降至每吨3212元,也就是说每斤只能卖1.6元,有人说,这简直就是白菜价。2014年8月末公布的钢铁协会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已跌至90.63点,也是近十年来的最低点。
行业早已进入微利时代。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1—7月钢铁企业亏损面为26.14%,全行业利润仅为0.54%。仅仅依靠钢铁产业来盈利的钢企已经基本不存在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谋求其他生存辅助。
在山东,钢铁业的成绩也难让人满意。2012年,山东钢铁集团亏损38.37亿元。近日该集团发布的三季报显示,2014年1~9月同期公司净利润亏损9.91亿元,资产负债率更是高达75.61%。受制于经济增速放缓和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山东钢铁这些年一直深陷亏损的泥沼之中,其与日照钢铁的重组一事也总是只见传闻,不见落实。
矛盾的是,一边是严重的产能过剩急于淘汰,一边却又是钢产量屡创新高。
今年7月,工信部公布了2014年十五大行业首批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涉及炼铁企业44家、炼钢企业30家,钢铁业共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达4800.4万吨。
宝钢股份董秘张伟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八一钢铁落后产能生产线的2座430立方米涉及100万吨产能的高炉在今年1月份就停产了。而马钢股份的相关人士也表示,“马钢集团会按照规定在截止日期之前彻底拆除关停合肥钢铁的生产线。”
但由于不少地方政府仍存的GDP情结,以及钢铁行业对税收、就业等方面的贡献和作用,钢产量仍在增加。数据显示,2014年1—8月,我国粗钢产量达55010万吨,同比增长2.6%。其中,钢材产量74210万吨,同比增长5.4%;生铁产量48325万吨,同比增长0.5%。正如兰格钢铁网分析师张琳所言,“对于过剩产能,要一边淘汰旧的,还要一边控制新建的高炉。”
产业集中度不高与环保压力
多年来,我国钢企数量多而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高也由此成为我国钢企综合竞争力不强的一大因素。过去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钢铁有着大量的需求,钢企一时风光无限,更是人们手中的“铁饭碗”。如今,钢企荣光不再,产业集中度不高等问题也越来越多的被暴露出来。
纵观世界上钢铁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钢企的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都远优于我国。法国,尤西诺钢铁公司几乎囊括了整个国家的钢铁生产;欧盟15国的6家钢企的钢产量占整个欧盟钢产量的74%;韩国浦项制铁的钢产量占全国的65%;日本5家钢企的钢产量占全国的75%。反观我国,目前现有的钢铁企业为290家,其中年产钢超过100万吨的只有34家,超过300万吨的只有7家,其总产量还占不到国内钢铁总产量的50%。
今年1月22日,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要求钢铁行到2015年,前10家钢铁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达到60%左右,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6—7家具有较强区域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事实上,在2011年10月,国务院就批准在山东开展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试点,除打造山东钢铁集团外,还将组建淄博、潍坊、莱芜、临沂、滨州五个区域性钢铁企业集团。按照当时的计划,山东钢铁集团将在现有济钢、莱钢及其他所属企业的基础上,兼并青钢、日钢、石横特钢、齐鲁特钢、山东闽源等企业,形成更大的企业集团,并淘汰济钢、莱钢、日钢等企业落后产能,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其中青钢将从青岛市区整体搬迁至董家口,山东钢铁集团占全省的钢铁比重也将由当时的42%提高到76%。这一重组工作在2012年底就已启动,并计划在2015年之前完成。
此外,我国钢企的技术装备水平普遍较低,结构不合理。据统计,我国炼铁高炉中约有4500万吨的生产能力是落后的,约占总能力的35%,其中属于限期淘汰的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生产能力约有3000万吨;炼钢设备中,转炉中约有1200万吨属于落后产能,占了12%;电炉的落后产能约有1000万吨,占34%;轧钢设备中,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设备不到50%。
这几年,山东的工艺装备水平则有所提升。2013年,山东钢企的冶炼设备中,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高炉占到了60.43%,转炉占50.80%,电炉占44.65%。
在国外,钢企用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平均费用约在年销售收入的4%以上,而我国尚不足1%。这也是造成我国钢企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严重过剩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钢铁制造技艺仍旧处于较低水平,这使得高端钢材的生产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2015年1月1日,新的《环境保护法》将实施,钢铁企业将会面对更加严苛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这不仅将再一次加大钢企的成本压力,也会直接导致一些不达标的钢企退出市场竞争。
据悉,原来就在环保领域做得非常好的宝钢为了达到新环保法的标准,花费了110亿元进行了全面改造。而对于原本就不达标的钢企来说,在微小的利润面前,再大幅投资环保,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入不敷出。可以想象,2015年的钢企,会生存得更加艰难。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就认为,当前的环保压力和资金链风险将会是架在钢企脖子上的两把刀。“钢企有两把刀,第一把刀是环保,看政府怎么执行,第二把刀就是资金链,钢铁行业负债率高,平均接近70%到80%,个别企业超过100%。”
市场中,总是危与机并存。环保的压力会逼退一部分钢企,也会因此压缩一部分钢企的产能,缓解日益严重的供需矛盾,并逼迫一些钢企在危机中主动转型升级,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和洗牌。
寻求电商等解困之道
在传统行业纷纷“触电”的今天,钢铁行业也在电商领域谋求着转型之道。
钢铁产品如果从钢厂到终端客户,需要经过层层代理商的分销,每吨的代理费多达几十元。对于目前微利的钢企而言,这无疑是一块巨大的成本。通过电商平台,不仅实现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直接对接,更大幅降低了流通代理的成本。据了解,每吨钢铁的流通代理成本将因此降低一半多。而且电商让信息的流通变得更快捷,不仅节省了人力、财力和物力成本,还可以有效拓展业务渠道,缩短交易链条,从而加速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和物流的畅通和衔接。
目前,钢铁电商大致被分为了三类:一是由钢铁企业发起的,如宝钢等企业成立的电商平台;二是由大型国企成立的钢铁电商平台,它们以打造钢铁行业的天猫为目标;三是由钢铁信息机构成立的电商平台,比如兰格钢铁网成立的兰格钢铁现货交易平台。
据悉,目前我国涉及钢铁的电子交易平台已达150余家,近两年新建的平台数量更是超过了40%。可见,在行业的倒闭机制下,许多钢企已经在通过电商加速转型,寻求新的生存方式。
在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看来,钢铁电子商务是我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钢铁电子商务发展起来,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才会完成。“当前钢铁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当时,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均已具备。所谓‘天时’,即电子商务是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必然发展要求;所谓‘地利’,是随着当前技术创新的发展,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钢铁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谓‘人和’,就是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除了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行业龙头宝钢这些年也在其他领域探索和深化改革。根据今年9月份公布的33家上市钢企中报业绩,10家亏损企业中国有钢企占了9家,重庆钢铁、山东钢铁、韶钢松山、马钢股份和八一钢铁5家国有钢厂更是累计亏损达39.27亿元,而宝钢股份的净利却达到了31.54亿元,两者相形见绌。
这得益于宝钢这些年在企业改革上的深化。据悉,“宝钢首先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提升人事效率,实现员工的能进能出;然后针对下游需求,对产品进行再生产,企业实现‘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型。”
在宝钢金属公司董事长贾砚林看来,“加强国企管理,绝不单纯是‘把人管住’,绩效考核如果简单化、做过头,只会降低企业活力。新时期的深化改革,应该在传递市场竞争性和保持员工创造性这两者之间,形成有效平衡。”
除了内部改革,在外部,宝钢也在谋求走出去战略。其旗下的宝钢资源国际就在今年5月份宣布,拟通过收购的方式将持有Aquila的股权扩大至85%。
加大出口和布局海外的力度,也被认为是钢企的一条解困之道。今年11月18日,河北钢铁集团宣布,将控股全球最大钢铁贸易和服务商瑞士德高公司。这是我国国有钢厂第一次走出去并购钢贸商,未来也势必会有更多国外并购案例的出现。
据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今年1—10月,我国钢材出口量同比增长42.2%,达7389.3万吨,创造历史新高。其中,9月份出口钢材852万吨,同比增长73.2%,创造了单月历史新高。而对东盟、韩国和中东三个区域的出口总量,则占了我国钢铁出口量的一半以上。
据预测,今年我国钢材出口量有望超过8000万吨,约占全国粗钢产量的10%,而往年这一占比仅仅为2%或3%。所以,今年也被看做是我国钢铁行业的出口高峰年。
“退市”将成为新常态
钢铁行业也曾是美国的支柱产业和经济的“晴雨表”。在1868—1880年的十几年时间里,曾有着年均约40%的高速增长。在经过了20世纪前半段的长期高速发展后,在70年代开始衰退。它的衰退也有着诸如钢材供需变化、生产和环境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等我国当下钢企现存的众多原因。
但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美国,很快意识到了钢铁工业的问题,并伴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行了大规模的管理和技术改革,在高科技的辅助下,进行技术革新和结构重组,并由此在近些年“重新成为世界钢铁技术革命中心与工艺改革的领先者”。
欧洲钢铁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同样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政府期望通过对市场的管制和补贴来解决,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是在市场化和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兼并重组下,才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于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很多业内人士也建言,应该依靠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来解决。
越来越多的钢企在寒冬里,选择了抱团取暖,特别是在当下环保力度加大的今天,所以也才有了2014年大量的兼并重组事件。
“虽然钢企兼并重组可以缓解产能过剩带来的压力,但是也不是所有地方的钢企都能获得兼并重组的机会。”这也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毕竟能够兼并重组的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钢企还是得面临关停或破产的命运。
也有人认为,兼并重组并非那么简单,应持有谨慎态度:“一群羊赶到一起,会成为一群羊,还是成为一只狼?”
不论是兼并重组,还是其他改革举措,“在竞争中被淘汰的钢铁企业退出市场将成为新的常态。”也许正如中钢协会长、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所认为的那样,未来5年到10年,我国钢铁工业版图将发生巨大变化,“各省钢铁工业的旗帜,有的可能倒下,有的可能病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