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生产惠及民生
济钢发挥“余热”温暖社会
还是暖气好啊,又暖和又干净,以后再也不用生煤炉子过冬了!”11月8日,郭店小区的孙老汉倚在暖气片上高兴得合不拢嘴。当日,济南东部郭店片区近30万平米小区通上了山钢集团济钢生产余热循环水,数千户居民告别寒冷,过上“暖冬”。
钢铁产量下降了,但余热余能利用效率却不降反增。近三年,济钢积极响应国家淘汰落后政策,产量削减了近300万吨,而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向社会供暖面积却逐年增加,截至今年累计已达230多万平方米。
“既不烧煤,消耗新的能源,也不污染环境,完全是把钢铁生产流程中产生的余热资源收集起来,高效利用。”山钢股份济南分公司能源动力厂厂长张永护说:“比起传统的燃煤锅炉,200多万平米供热区域,一个采暖季就节约5万多吨标准煤。节能减排显着,环境效益巨大。”
钢铁生产连续运行,不断产生热量,有时需要人为降温冷却,热能白白流失,还造成环境污染。现在,济钢把能收集的热量都利用了起来。
2011年,济钢首次成功回收利用冲渣水,附近70万平米小区居民因此受益,享受到了集中供暖。2012年,济钢对烧结机发电汽轮机进行了低真空改造,利用汽轮机发电产生的乏汽作为供暖热源。汽轮机乏汽要通过循环水进行凝结,循环水将热量带走,通过凉水塔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然后周而复始。改造之后,循环水将直接进入供暖管网,用暖气片取代了凉水塔。这样既实现了余热的高效利用,又实现了循环水的降温,并且减少了循环水通过凉水塔时的蒸发,可谓一举多得。当年,济钢向社会扩展60万平米采暖面积。今年初,济钢对3200立方米高炉鼓风机汽轮机进行了低真空改造,又优化出大量余热资源,对外输送。30多万平米小区的居民终结了没有暖气的日子,从此过上了温暖干净的暖冬。
既解决了民生问题,践行了社会责任,又增加了自身经济效益。济钢发展循环经济,对余热余能进行多次高效利用,实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