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钢集团加快工业化循环经济再利用,再制造产业成为一个重要的增益单元。据统计,再制造技术应用以来,累计为马钢钢铁主线创造的间接效益超过15亿元;每年回收的废旧设备备件,经过再制造恢复性能再进行使用的大约为1.5万吨,直接减少能耗1.2万吨标煤,并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3年来,马钢在再制造领域获得专利授权25项,两项产品被纳入国家级再制造产品目录,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形成。目前马钢在冶金装备再制造领域的工艺技术门类最多,技术集成度最高,确立了其在国内同行业中的先进地位。在3月28日召开的2015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马钢“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冶金装备再制造产业化发展”项目获得二等奖。
再制造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目前,全球再制造产业规模已超过1300亿美元,其中,美国再制造产业规模最大,产值超过750亿美元,拥有7万家企业。实践表明,通过采用和研发新的工艺技术手段,再制造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均能达到甚至超过原品,而成本只有新品的1/4甚至1/3,节能达到60%以上,节材70%以上,减少排放可达80%。因此,最大限度地挖掘制造业产品的潜在价值,让能源、资源接近“零浪费”,这就是发展再制造产业的最大意义所在。
2013年1月,国务院下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对再制造产业化发展提出指导意见和发展目标,随着国家对再制造产业指导意见更为具体,这种政策导向为国内制造业发展再制造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钢铁生产所使用的大量装备决定了钢铁企业是高消耗的企业,据估算,国内钢铁企业设备类固定资产超过30000亿元以上,每年设备运行检修所消耗的备件材料大约在1500亿元以上。再制造技术可以提高关键部件性能,或改善零部件的薄弱环节,延长其稳定运行寿命,从而保证设备的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运行,还能够提高产品合格率,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冶金装备制造业是马钢重点打造的一个单元。马钢的冶金装备制造业存量资产较大。把现有的冶金装备制造存量资产与装备再制造的扩张需求结合起来,将有助于马钢的装备制造业走出困境,从而提升马钢冶金装备制造业的质量和层次,形成马钢新的经济增长点。
马钢装备再制造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实践,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基于内部钢铁生产装备回收平台,积极引进集成再制造技术,结合马钢自身的装备需求,以增加附加值为目标,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全覆盖的服务体系,为钢铁主线产能释放和装备长周期经济运行提供保证,实现产业链共赢。
明确目标推进再制造产业化
创新理念、系统论证,明确冶金装备再制造产业化目标和战略。在推进初期,马钢以理念创新导入为主。一是明确再制造不同于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再制造是一个物理过程。二是明确再制造的本质是修复,但它不是简单的维修。三是阐明再制造丰富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内涵,将产品的传统寿命周期链条拉长为产品的制造、使用、报废、再制造、再使用、再报废。四是倡导通过再制造,深化马钢TnPM(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中的“零浪费”管理。马钢最终明确规划了目标定位,即通过3年~5年时间,建成拥有国内一流装备、技术、人才,产品既有宽度又有深度且覆盖马钢内外部市场,具有一定的社会市场及品牌影响,实现年产值4亿元的再制造产业。
调整组织,构建再制造产业化的体制保障。马钢一是将有一定备件修复经验的二级单位马钢第二机械厂改制为全资子公司———马鞍山马钢表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将其作为再制造技术应用的主体和产业培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定位于拥有中高端表面技术装备、掌握表面工程核心技术、跟踪技术动态发展,突出中高端批量性产品修复和再制造综合服务提供。二是将原属动力厂的电气修造车间独立出来改制成为全资子公司马鞍山马钢电气修造公司,作为产业培育的另一重要载体,定位于高效电机、大容量变压器、风机、TRT等能源动力设备的再制造技术应用单元。三是把合资公司马钢华阳设备诊断公司作为废旧产品回收后寿命评估和再制造产品性能评估单元。四是将修建公司定位于在大型结构件上应用再制造技术,主要包括转炉烟罩(道)、热交换器、高炉溜槽、弯管水冷件等。五是将重机公司定位于高炉转鼓、热轧摆动剪等特大型零部件的离线修复再制造。目前,马钢有近2000人专业从事设备再制造产业,另有相关1500人间接从事设备再制造服务。
加强前端控制,建立再制造的总体流程。马钢制定了《备件修复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回收—分类—评估—拆检—再制造—检验—再使用”的总体流程,并建立回收物流平台,实现专业化的评估。2011年,马钢从再制造的前端开始,在公司设备部设立总库,将各生产单位的二级仓库全部集中,纳入一体化管理体系,对公司内部重要废旧设备备件实行“以旧换新”并定点集中回收、分类存放;外部再制造业务则由现有市场营销部门开拓和承揽。马钢华阳设备诊断公司具备检测鉴定旧件主要性能指标的技术手段和能力,由其对下线废旧设备备件进行状态寿命评估与预测、再制造可行性评估和经济性评估,并确立再制造价值。再制造成品交付前按原型新品国家标准或委托方技术协议标准完成性能检测和合格性判定,逐步形成再制造产品目录(包括可鉴定的旧件清单和可再制造的零部件清单)。
加强技术服务谋求更大发展
加大研发与集成创新,突破再制造关键技术。3年来,马钢在再制造技术研发应用方面共有28个项目立项,其中属重大研发项目8项,累计研发资金投入超过1000万元,对获得重大成果的研发项目最高奖励50万元,技术转化率在90%以上。马钢还配置了完善的实验室设备和设施,对关键性能指标进行研究和测试,为新产品的研发和质量控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条件。此外,马钢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加快新技术的转化与应用,跟踪国内外再制造技术的前沿,注重引进、吸收、转化与集成创新。
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共赢的再制造服务体系。马钢建立了铁前设备、炼钢连铸设备、大型热轧辊类设备、高端冷轧设备、能源动力设备和在线设备的再制造服务中心。在6大中心的全覆盖的服务体系下,具体商业运作模式采取协议制和功能费用总包的方式。其中,功能费用总包是指对某类产品或生产线根据年度备件消耗情况,在保持备件成本持续降低的前提下,全权负责该备件或区域的备件供应。
渐次拓展,谋求更大更快发展。马钢拟投入3亿元,围绕进口装备,针对燃气轮机高温热部件、精密机床、高效能电机、精密大型油缸、大型锻件支承辊等附加值高的目标产品,力争通过2年~3年时间,使冶金装备再制造产业在国内率先突破10亿元。同时,马钢积极向非冶金领域市场拓展,通过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提炼,开展多种渠道的推介,力争在非冶金领域的市场份额增长到30%以上;加快技术升级与储备,积极吸引国内外专家加入研发团队,筹划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争取承担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编制工作,通过国际专业产品认证,产品冲出国门;进一步整合优化内部再制造产业结构,开展混合所有制试点,吸引产业资本,引入战略投资者,谋求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