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

冶金信息装备网

  • 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0311-88357930
当前位置1: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产业政策 » 正文

北京年内要关停300家污染企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7-14  浏览次数:257
 
核心提示:今年,北京计划重点调整退出300家污染企业,逐步清退镇村工业大院,以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尚未公
       今年,北京计划重点调整退出300家污染企业,逐步清退镇村工业大院,以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尚未公布,但产业转移工作早已启动。

      7月10日至11日召开的北京市委全会决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聚焦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力争率先取得突破。

      在产业转移方面,北京市设定的目标是:到2017年,北京全市将完成1200家污染企业调整退出任务。而在今年,北京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是,关停退出300家制造、锻造、小家具等领域的污染企业,逐步清退镇村工业大院,以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

      怎么转移?往哪儿转移?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北京方迪智库首席专家赵弘对澎湃新闻说,北京市产业转移的一个地理方向是河北,具体方式也未必是完全搬迁,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可能就地淘汰。

      北京的选择

      今年,北京计划重点调整退出300家污染企业。

      据赵弘称,这些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位置主要位于北京的中心城区,并非非常大型的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并不是完全搬迁,而是采取调整转移的思路,“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可能就地淘汰,一些具有技术升级前景、附加价值较高、拥有转移价值的企业,需要加快向津冀地区转移。”

      按北京当地媒体的报道,在调整退出300家污染企业的过程中,北京还将加快推进北京现代四工厂、奔驰零部件产业园等项目的落地建设;协调推动金隅、星海钢琴、日化二厂等一批企业在京津冀范围内优化产业布局。北京万生药业、精雕科技等数十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制造、新型建材、新能源、石化等领域的“明星”企业,计划在今年启动或完成京津冀产业协同对接。它们纷纷将生产性研发、产业配套和制造环节向河北、天津主动迁移,总部研发中心则继续在北京聚集。

      赵弘分析,产业转移的基本思路是完善产业集聚,享受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应。同类的产业有特定的产业发展平台需求和服务需求,在环境处理、公共平台建设、基础条件完善等多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特别是交通一体化的建设,以及国家一些特殊政策的出台,都将促成北京的一些产业就近转移,就近落地。河北将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河北地区已有很好的产业基础,通过产业集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水平,补充产业集群的‘短板’。”赵弘说。

      比如,电子信息产业河北廊坊有较好的对接基础,而装备制造业在河北固安市有较好的发展,保定有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电力装备等)的优势,曹妃甸地区则有化工重工的集群。

      河北的要求

      一边是产业转移,一边是产业接收。

      于河北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接纳北京的淘汰产业。

      以保定为例,河北保定人大城乡建设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凌霄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保定市本身有发展规划,具体到部门仍有土地利用规划,拥有土地以后是否还符合城市规划等等,这一系列要求都符合,才能考虑到项目落地的问题,因此目前谈及企业落实之事为时尚早。

      凌霄表示,眼下,京企向河北迁移一事,仍处于顶层设计往下延伸的状态,还未开始具体落实到操作层面,目前仍处于协商洽谈的状态。对于迁入企业而言,符合本地产业规划要求至关重要。比如保定,主要接收新能源、高科技、生物制药、高端装备等科技企业,对于高污染企业仍需要通过升级改造才能落地。

      央企自然更受欢迎。近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毅及84家央企一把手赴保定市参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央企进河北”活动。保定市政府现场与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广核集团等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政策是有的。凌霄透露,河北相关政府部门将为迁入企业提供场地、租金、税收等的产业扶持政策,未来还会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出台一份框架性文件以扶植企业搬迁。

      在国家层面,6月24日,财政部官网已经公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

      赵弘介绍,根据其对河北多地的调查了解,当地对承接北京企业的积极性很高,北京企业也有转移的意向,但双方在洽谈过程中仍面临用地指标问题、工业项目环境指标要求(碳排放等)、政策衔接问题、资质认定等方面的政策瓶颈,仍需要国家对围绕产业转移的政策编制顶层设计,并进行政策深化和细化。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电子期刊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冀ICP备13016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