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细标准提高管控水平
只有各项工作都实现标准化,现场管控水平才能提高,生产才更有保障。秉承这种理念,热轧部深入推行“列车时刻表”式生产组织模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铺开,现场管控水平不断提高。
如何建立适应生产组织模式且科学精准的“列车时刻表”?这是热轧部推行过程中重点研究的课题。热轧部共有三炉四机、三炉三机、单线减薄等五种生产组织模式。由于转炉出钢时间与连铸机生产节奏不一致,因此三炉四机的生产组织难度最大。建立MSCC系统模型只能计算出钢区各工序的理论生产时间,调度员还需结合生产实际,综合考虑物流和过程成本,不断优化炉、机节奏,保证钢水正点到达连铸工序。此外,转炉还需要利用出钢间隙进行喷补。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准确计算出每道工序的生产时间。“有时,每出两三炉钢水就要调整一次生产计划安排。”12月2日上午11:30,正在组织生产的钢区调度员许绍贤介绍说。
操作标准化是提高现场管控水平的基础,管理标准化则是提高现场管控水平的制度保障。今年年初,热轧部配置了4名体系管理工程师,全面推进管理体系建设,从预处理到平整,所有与产品质量相关工序的技术规程和工艺规程全部落地。热轧部体系管理工程师安玉超介绍说:“我们对12个技术规程、14个岗位规程进行补充完善,新增了轧钢分厂加热炉放渣操作等24个技术规程和岗位规程小分类,将成熟的制度全部纳入规程体系。”
在完善体系建设、夯实管理基础的同时,热轧部还对各作业区的工作建立起详细的高标准内审制度。下半年以来,热轧部先后对轧辊、耐材、设备等环节进行了内审,促进了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使生产更加稳定。
技术创新深挖效益源头
墨守陈规没有出路,唯有创新才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借助两个创新工作室、全员岗位技术创新等平台,热轧部在提升效益方面拓宽了道路。
全员岗位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职工自主创新的能力,激活企业发展的一池春水。在职工结合岗位实际自主申报创新提案这种传统形式取得一定效果后,“揭榜攻关”的新形式更激发了职工“打擂”的积极性。热轧部把技术、质量、设备等影响生产的难题作为攻关目标,制作榜单,鼓励职工自主揭榜。12月2日上午10点,“揭榜人”许少军坐在电脑旁,忙着为自己的课题做数据分析。他于年初揭了两张榜,如今,课题进展顺利,正在生产中进行验证。
依托“郑久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丁国伟加热炉技术创新工作室”,热轧部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术难题会诊、发明创造等多种形式,着力解决关键工序的生产技术难题。两大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解决了炼钢技术操作、加热炉能耗降低等近50项关键性生产难题和行业尖端性技术难题,4项专业技术被授予国家专利,实现创效1,000多万元。
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发展
热轧部在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通过管理变革,搭建人才培养快速通道,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推进作业长制是热轧部实施管理变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推进过程中,热轧部重新设计了整体管理架构和人员配置模式,形成了层级清晰、责任明确的“金字塔式”组织架构和用人机制。
选聘值班作业长是推行作业长制的重要一环。如何让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优秀人才走上管理岗位,又以什么样的方式推动这项工作?热轧部打破了传统行政任命的用人机制,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公开选聘作业长,且不唯身份。许多班组长经过审核与答辩,最终走上了作业长岗位。为了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热轧部还专门组织培训,为他们设计了标准化履职记录及岗位说明书,严格规定了他们应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权限,并由日班作业长负责培养。
热轧部还在薪酬管理上实施变革,建立健全全员绩效管理机制,充分激发职工潜能,搭建人才培养通道。热轧部将年度平均绩效管理成绩作为大学毕业生岗位竞聘、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之一。年度平均绩效管理成绩排名为本作业区或本专业前三分之一的关键岗位大学毕业生,可被推荐到管理系列、专业技术系列和操作系列的关键岗位。各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受到鼓舞,积极性大大提高。转炉作业区乙班炼钢工徐伟与转炉氧枪频繁更换难题叫上了板,一接班就跑到氧枪平台检查氧枪侵蚀情况,分析侵蚀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措施实施一个星期后,氧枪更换频率较之前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