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

冶金信息装备网

  • 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0311-88357930
当前位置1: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聚焦 » 正文

如何锻造未来的竞争力?———中厚板行业困局寻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19  浏览次数:208
 
核心提示:中厚板行业到底怎么了?中厚板行业到底有多困难?中厚板行业到底还有没有出路?路在哪儿?11月20日,由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中厚

中厚板行业到底怎么了?中厚板行业到底有多困难?中厚板行业到底还有没有出路?路在哪儿?11月20日,由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中厚板学术委员会举办的“2013年全国中厚板生产技术交流会”在杭州召开。以上问题成为与会专家和代表的共同困惑。

遭遇前所未有的愁云惨雾

“全国产能过剩的钢铁产品产能中,数中厚板产能利用率最低,仅为60%,中厚板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相当艰巨!”武钢研究院轧钢专家孙决定表示,从1992年算起,中厚板行业2012年处于20年来首次出现约90%以上的企业亏损甚至巨亏的状态;经过连续多年的增长,2012年我国中厚板表观消费量首次减少近10%,中厚板85%的品种在市场上丧失话语权,“价格战”愈演愈烈;流通行业中厚板库存量有增无减。可见,中厚板行业近年来“出没风波里”,形势严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指出了中厚板发展的另一个“瓶颈”问题:缺少创新。他表示,国内钢铁企业的发展目标仅仅是产量和规模,技术路线走的是“引进+仿制”,花大量资金大批、重复地购买、消化了国外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产量和规模飞速、无序发展,内涵建设极少,结果是永远处于“跟跑”状态,对自身的研发却报以怀疑、观望。

而在中厚板行业内部,孙决定着重指出了存在的7个问题:一是中厚板产品标准老化,有些几十年前制定的标准仍在使用,且与国际先进标准有较大差距,部分高端品种至今没有我们自己的国家标准。二是中厚板原品种合格率偏低,改判率偏高,调查了20家企业,平均改判率为3.8%,先进的在2.12%左右,差的接近7%。三是中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四是有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拿来主义”严重。五是中厚板侧弯和翘扣头现象未能消除,韩国浦项在其轧机上安装了侧弯和翘扣头的检测装置,开发了控制系统,对轧机压下、上下辊轧制速度等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侧弯和翘扣头的自动控制,我国应抓紧开发。六是中厚板TMCP(热机械控制工艺)与DQ(直接淬火工艺)应用率不足,调查的30家企业,TMCP钢平均不足25%,日本12家宽厚板企业平均为60%~70%,企业应重视冷却系统的升级换代,以及离线和在线热处理工艺和装备的应用。七是最近几年降合金成为热点,调查的有些企业,实施过程中偏重于在品种的某一合金富余量上下“刀子”,这样做不科学。由于降合金的需要,不少企业在钢种成分设计中,以中碳成分设计为主,造成产品偏析高,中心容易出现黑线,影响焊接质量。“低碳低合金+TMCP”工艺的微合金化技术应坚持,以确保焊接和成形等应用性能,直到现在,日韩钢板只要是重点用户或重大工程,均走低碳微合金化路线。

活着并前行的选择

中厚板企业如何应对严峻的局面?如何摆脱困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原副秘书长李世俊给出的答案是:改变现有发展方式,向开拓市场要效益,向技术和管理创新要效益。国内大多数钢企把创新锁定在开发新产品、发明新装备或建立新生产流程,但因为后来者的模仿、复制和超越,因此其只能带来约2年左右的短期效益。要维持竞争优势,企业需要频繁地进行这种所谓的创新,不仅会增加创新成本,而且在同一环节经常进行创新活动会造成回报递减,由此所获的净利润率也逐渐降低。因此,钢企不仅要加强自己的“生态系统”,还要使很多相关行业都能发展,共同做到和谐发展。

王国栋说,科技创新必须由研究与开发(R&D)延伸到整个创新链(R&DES),延伸到产业化过程,延伸到经济社会更加广泛的领域;还必须打破技术转化“瓶颈”,突破企业壁垒,实现成果共享。针对关键共性问题,实现“理论—工艺—装备—产品—应用”一体化的拓展创新机制,形成关键共性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迅速转化应用。当前,钢铁行业工艺、装备、产品全面升级换代任务宏大,是一个需要延伸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艰巨任务。

孙决定对产品升级和市场开拓提出了个人的对策建议,即通过引领下游用户的技术升级,带动钢材消费升级。找出几个有发展潜力的用户,将他们与钢企固化在产业链的节点上;开展下游用户应用技术研究,以“先期介入”方式,参与用户新产品及工艺技术研究;提供成形、焊接、涂装、服役等技术支撑,加强下游前沿技术研究,引导客户产品升级换代(用钢减量化、耐磨、耐蚀等性能升级),推广新产品和优势产品,以及用户配套技术和产品。与用户合作研发品种,建立长期的用户合作、反馈机制,实施循环创新战略。高品质未必是高成本,高品质不是局限于本身材料的高端化,品质营销的重点是面向市场和客户的品质,而非仅仅是技术工程层面优良品质。由于企业间的相互学习对标,削弱了各企业的“差异化”特色,而建立营销创新,产品与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的常态化制度,是保持企业活力和领先战略的支柱。进而构建新型的客户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另外,还要深度挖掘“利基市场”,开发“利基产品”。

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秘书长陈其安表示,从欧洲钢铁工业在洁净钢冶炼连铸技术、管线钢生产技术、热轧和冷轧带钢生产技术方面的发展进程来看,欧洲在经济不景气的“前天”的技术进步,造就了“昨天”的通用技术的全面成熟和广泛应用,从而提高了“今天”的竞争力。因此,中国的钢铁企业须直面诸多挑战和困局,加强技术交流,促进技术进步。为此,企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方针下,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淘汰落后,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核心技术的创新研发,提高竞争力。同时,企业要特别关注用钢技术的研发和协同设计。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电子期刊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冀ICP备13016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