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产学研新路 承担国家课题研究
今年3月30日,对于河钢承钢来说是个喜庆的日子。这一天,河钢承钢与中国科学院联合研发的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高铬钒渣亚熔盐法钒铬高效提取分离与污染控制技术”实现产业化转移,世界首条亚熔盐高效提钒产业化示范项目在河钢承钢开工建设,将于年内转化成年产5万吨级的现实生产能力。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河钢承钢亚熔盐高效提钒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该项目使钒铬资源的利用率提高15%—20%以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可从源头上控制“三废”的产生,实现高效清洁生产,将带动我国乃至世界钒资源加工制备技术向绿色清洁生产转型。”
钒和钛属于稀有金属,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十二五”期间,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四川攀西、河北承德地区钒钛资源的综合利用。河钢承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与国内知名院校对接,通过实行课题负责制,让一线技术专家与科研院校研究学者,共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钒钛材料的清洁生产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项目。针对我国缺乏航空航天级钒铝合金产品,钒氮合金产品需要升级换代目标要求,以承德丰富钒钛磁铁矿资源及河钢承钢钒钛钢铁产业与技术为基础,先后完成了氮化钒铁、竖炉氮化钒、钒铝合金(航空航天级)等高档钒合金材料的高效清洁制备技术与产业化开发,实现了钒钛磁铁矿资源伴生元素的延伸与有效利用及高档、特种航空材料的进口替代,并建立了工业化生产运行装置,制定了世界首个氮化钒铁生产标准。形成的钒渣焙烧生产五氧化二钒的方法、一种保障竖炉装置能够连续生产氮化钒的方法、一种钒铁合金清洁生产工艺等8项科研成果以其在钒材料制备方面独特的创新性,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与此同时,河钢承钢与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共同承担国家863计划子课题“提钒尾渣铁组分富集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和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高铬钒渣亚熔盐法高效提取分离与污染控制”,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动了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杜浩表示:“与河钢承钢的技术合作,树立了院企合作的新样本,有力推动了中国钒钛产业的技术升级,走出了一条产学研优势互补,让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新路。”
优化人力资源 优质人才向产线倾斜
博士李兰杰是河钢承钢钒钛技术方面的科研骨干。而他工作的“主场”并不在实验室,而是在生产一线。破解产线技术难题、研发高端钒钛产品是他的工作重心。2015年,通过两年产线上的数据积累及攻关探索,成功开发了“钒化工系统钒元素高效利用集成创新技术”“钒液钙法提钒清洁新工艺”等技术,累计实现创效2000余万元。对于未来,李兰杰信心满满:“我将带领团队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河钢股份钒钛产业示范园区”,打造国际化钒钛战略产业,引领钒钛产业技术发展方向。”
在河钢承钢像李兰杰一样扎根产线的技术大拿并不在少数,而这得益于河钢承钢管理思路的转变。产线是企业的制造核心,如何更加充分地调动让科研人员创新热情,更好地服务于产品升级是河钢承钢管理层始终思考的问题。2014年以来,河钢承钢积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优秀技术人才配置到产线,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深入产线、扎根产线,逐步形成了技术领先、创新意识强的人才队伍。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专家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修订《专业技术专家绩效管理办法》,对专家进行绩效考核和重新聘任管理,2015年公司评聘专家60名,形成瞄准科技创新前沿领域的专家队伍。
热轧卷板事业部技术专家田鹏对于产线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从最初的主攻高强钢筋冶炼技术,到而今高端卷板开发,产线始终是他成长的沃土。由他主研的含钒高品质卷板工艺创新及系列品种开发技术,使钒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利用,先后开发了25个钒微合金化卷板新产品,形成了独特的含钒钢种冶炼和轧制工艺,丰富了国内含钒钢种类,填补了多项生产工艺空白,该技术荣获2015河北省科技进步奖。同时有由他主研的钒氮比控制技术、以钒强化替代锰强化和低吹氮气代替氩气等新技术,有效降低了含钒钢种的生产成本,促进了品种钢生产的高效进行,大大提高了超贫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率。谈及扎根产线开展技术研究的经历,田鹏说:“河钢承钢人才培养机制,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为我们施展才华搭建了广阔平台。”
发挥技术带头人作用 营造全员创新氛围
“钢水冶炼情况怎么样?”“成分指标满足要求,出钢温度恰到好处,元素含量全部命中!”“注意钢水温度,提副枪,出钢!”5月4日10时许,“徐国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月份技术比武正式拉开帷幕,在参赛者、3号转炉炉长张子健的指挥下,一炉钢水冶炼完毕。
“徐国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是河钢承钢首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今年以来,该工作室在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热轧卷板事业部冶炼作业区副作业长徐国明的带领下,紧紧围绕“市场”和“产品”两大主题,以培育高端人才,推动产品升级为目标,通过“以点带点,以点带面,以面织网”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大师讲堂、课题攻关和技术比武等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为1780生产线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据徐国明介绍,今年以来,该工作室先后解决了IF钢、马口铁、汽车面板钢等高端品种生产难题36项,申请专利12项,获得省级创新成果7项,成功开发新品种26个,涉及汽车用钢、低合金高强钢、高端冷轧基料、耐候钢和超薄规格带钢五大系列高端品种,使1780生产线品种钢比例提高60%以上。
像徐国明一样带领职工勇攀创新高峰的故事在河钢承钢每天都在上演。近年来,炼铁部“白国成技能大师工作室”,采取理论知识集中授课和实际操作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炉前工大铁量生产组织、热风炉自动烧炉操作等重点环节进行技能培训,通过“一对一”的导师带徒培养模式,建立阶段式培训机制,营造了崇尚学习、全员创新的浓厚氛围。刚刚过去的5月份,“白国成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探索大喷煤高富氧冶炼新技术,促进了多项经济技术指标的持续提升。全月燃料比同比降低1.87千克/吨,煤比同比提高5.72千克/吨,世界最大的2500立方米钒钛矿高炉稳定周期达到41个月,均实现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