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钢材的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今年平均钢价甚至还低于1994年的价格,比去年每吨降低了340元,降幅8.9%。”张长富透露,今年前11个月,我国钢铁企业的利润总计161.8亿元,行业销售利润率只有0.48%,平均每吨钢的利润只有28元。
近两年经济增速减缓,尤其是在投资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的背景下,钢铁业的亏损出血点依然在不断扩大,情况越来越严重。之所以钢铁业会陷入这种难以自拔的困境,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便是多年来其产能扩张超过了市场消化能力。同时,投资扩张的不断发酵,尤其是前几年超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制造了钢铁产品需求旺盛的假象。
中钢协预计,明年我国的粗钢产量仍将保持2%—3%的增速,可以达到8亿吨左右,但市场需求却不会同步增长,甚至会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有所萎缩。这也意味着,钢铁生产商、贸易商等相关产业链,依然要做好长期过苦日子、紧日子的思想准备。钢铁业产能过剩严重的局面,并不是今天才发生。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经对钢铁行业进行过“关停并转”,收到一定的成效,保证了此后十余年钢铁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效益提升。但近十年来,被扩大投资的潮流所裹挟,钢铁业再一次出现盲目扩张,上一轮“关停并转”的成果已被消耗殆尽。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里,解决产能过剩的最有效手段便是由市场进行自我调节。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推动,而政府却往往习惯于用行政手段进行调节,使得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已经失灵。更为严重的是,政府“动手术”的对象往往是民营企业,对国企不仅下不了手,甚至还会采用行政手段给予特殊保护。最为典型的便是十年前对本钢集团的制裁,那场声势浩大的制裁据悉是为了遏制钢铁业产能过剩,但事实已证明,行动并未能达成目标。究其原因,就在于本钢是民营企业,行政手段对它的打击反而给市场一种强烈的信号,使国有资本对钢铁业的产能扩张更加有恃无恐,最终酿成了今日的严重后果。
近年来每当政府需要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时,扩大钢铁项目投资便成了重要选择。2012年,在经济结构调整已大势所趋的背景下,钢铁业仍上马了1000亿元左右的项目,并被作为稳增长的一个砝码而得到肯定。但是,大量粗放型项目的出现只是抬高了钢铁产能,却缺乏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钢企之间只能恶性竞争、自相残杀。目前的钢铁业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长官意志”结下的恶果。
钢铁业完全有条件实行彻底的市场化,但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要及早对行业进行结构调整,才能尽早摆脱行业危机。对于政府来说,最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大刀阔斧地推进政府职能改革和国资国企改革。国有资本应逐渐减少权重,对目前的国有钢铁企业可以部分参股甚至完全退出,用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则来决定钢铁企业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