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全省关闭煤炭矿井14对 压减产能1182万吨
去产能,数万矿工开启人生新旅
7月21日,刘培雷参加培训踏上了前往南京的列车。去年底,她离开了工作18年的徐矿集团庞庄煤矿,从庞庄煤矿机电工区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的位子上转岗到徐州一家文化培训机构。
江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去产能居首位;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五大产业,煤炭是难中之难——“十三五”全省关闭14对矿井,退出和压减产能超过1182万吨,全部集中在徐州,数万矿工站在了“十字路口”,开启人生新旅。
走出煤矿,闯出一片新天地
去年四季度,庞庄煤矿启动关井,到今年上半年,徐矿已关闭本部的庞庄、张集、夹河3对矿井;近期,年产能150万吨的旗山矿也将关闭,早前停产歇业的垞城、权台2对矿井也纳入去产能范围。简单对比,就可以感受到强烈阵痛:此前15年,徐矿本部一共关闭18对矿井,年均1.2对,而最近一年就关闭了3对矿井。
化解这些产能,徐矿涉及职工2.13万人。当地另外一家企业——华润天能徐州煤电公司正在推进全部5对矿井关闭,涉及安置职工4800人,意味着八成员工要转岗。“正在稳步推进分类安置,确保不落下一名员工。”该公司副总经理李俊表示。
人员安置主要有内部分流、转岗就业创业、内部退养、托底安置等渠道,像刘培雷这样的创业者,步子迈得最大。刘培雷16岁那年,父亲把生命永远地留在了矿上,去年启动分流安置时却毅然选择自主创业。经过多次调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领域,前不久作为自主创业典型回徐矿作报告时,她乐观地说:“转岗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不转变。”刘培雷建立了“姐妹微信群”,50余人一起分享创业就业心得。刘培雷经常开导大家:“去产能不是咱徐矿一家的事,大家要有信心。”
不再守着国企饭碗“等靠要”,不少矿工和刘培雷一样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当前,省和徐州市积极推荐就业岗位、提供创业平台,为矿工开设转岗培训,对自谋职业矿工落实了缴纳保险等扶持政策。
资源接续,向外转移二次创业
通过资源接续,推动本部职工向外转移,异地发展。
“推动异地分流,徐矿优势明显。”徐矿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吴志刚介绍,徐矿人才队伍、装备技术、管理理念均居于行业前列。近年来,在收缩本部老矿的同时,徐矿积极在西部富煤省份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拓展新项目。
夹河煤矿关闭后,近千名工人分流到山西朔州的3个项目部。夏伯党此前在夹河煤矿工作,今年4月随大部队整体转移到朔州。“作为老员工,本可以留在徐州安置,但作为老党员,在企业发展关键时刻要作表率。”如今,他担任朔州芍药花项目部机运工区副区长。
徐矿在外省的兼并重组和新建矿井已达13对,省外煤炭产量占到集团总产量的2/3以上,转移安置8000余名矿工。除了自有煤矿,还通过矿井整体托管、采掘工程承包、劳务外包,以及承接外部煤矿生产技术服务与生活后勤服务等,输出人才、技术和管理,实现二次创业。
甘肃省张掖市有一片占地12平方公里的煤矿,名字很好听——花草滩。今年4月,这里由江苏省矿业工程集团托管,徐矿张集煤矿综采工区原党支部书记夏国锦来此担任项目部经理。夏国锦与煤矿打了30年交道,轻车熟路,他带着大伙实干巧干,每月顺利完成生产任务,赢得合作方肯定。
截至目前,徐矿在富煤省份的煤矿托管和劳务合作项目有45个,异地劳务人员9000余人。此外,在孟加拉国承包了一座煤矿,在印尼、埃塞俄比亚等地区开发的能源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为人员分流拓展空间。
产业延伸,拓展发展新空间
新产业、新业态会催生新的就业机会。“只要转得早、转得好,去产能,就不仅仅是给企业增加人员安置分流负担,而且是推动企业轻装上阵、转型发展。”吴志刚说。
眼下,徐矿集团正在加快延伸电力、煤化工等产业链,同时发挥装备制造的技术优势、土地储备的要素优势、国有企业的平台优势,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去年以来,先后组建新能源、智能装备、新材料、机器人、3D打印、电子商务、电动汽车等7个新兴产业项目,进展顺利。
2010年参加工作的孙家兴此前是夹河矿工人,如今转岗到徐矿下属的华美热电公司。“大学就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从矿区转岗到电厂,很快就适应了。”说起新工作,孙家兴没有半点失落。
“向前看,才有未来”——这是年轻员工一致的共识,他们在新平台上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上了年纪、技能专长不多的矿工怎么办?记者了解到,对于分流安置有难度的人员,正按照国家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相关政策保障到位。截至今年6月,省财政已落实下达中央及省专项奖补资金11亿元,支持承担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任务的10家企业分流安置职工约2.8万人,并对完成去年省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89家企业给予奖励。其中,徐矿集团奖补5.9亿元。
“既要保持职工队伍稳定,又要保护长期积累下来的产业工人资源。”吴志刚介绍,徐矿2万多名职工分流安置平稳有序,公司上下干事创业的劲头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