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

冶金信息装备网

  • 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0311-88357930
当前位置1: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聚焦 » 正文

肖捷:中国不存在债务风险,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举债空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08  来源:中国联合钢铁网  浏览次数:836
 
核心提示:3月7日,财政部部长肖捷表示,截至2016年末,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为27.33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公布的去年GDP
      3月7日,财政部部长肖捷表示,截至2016年末,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为27.33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公布的去年GDP初步核算数计算,负债率约为36.7%。对此,专家指出,当前,无论是横向看还是纵向看,我们都有底气说,中国政府债务风险在可控范围。未来,在积极稳妥的赤字安排、安全合理的债务结构及不断健全的管理机制下,中国不存在债务风险。

还有一定举债空间

就2016年中国政府债务负债率来看,专家指出,36.7%的负债率远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当前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如日本200%、美国超过120%、法国120%左右、德国80%左右、巴西100%左右。

“根据我们的预测,预计到今年底,负债率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如果与国际水平相比,应当说中国政府还有一定的举债空间。”肖捷表示,当前中国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因为中国政府的负债率并不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国政府负债率较2015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中国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债务10.66万亿元,加上地方政府债务16万亿元,全国政府债务共26.66万亿元,政府债务的负债率为38.9%。

“在中国债务规模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经济保持平稳的中高速增长背景下,2016年中国政府负债率有所下降,债务风险继续保持在可控范围。而除了数据,还有两点可以支撑‘中国政府债务风险可控’的判断:一方面,中国政府债务中很多已形成了优质资产,且不少收益良好,净负债并不高;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债务水平与经济运行相适应,政府的适当发债不仅没有扰动市场资源,反而是带动了不少投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开前门”“堵后门”

关注中国政府总体负债率的同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情况一直以来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指出,以国际通用的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指标衡量,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率为89.2%;2016年,经全国人大批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18万亿元;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2016年末地方政府债务率应仍会低于100%的风险警戒线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当然,近年来一些地方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个别地区的偿债能力还有所减弱。”肖捷说,为了制止违法违规举债担保的行为,下一步,财政部将坚持“开前门”,合理安排地方新增的债务规模。同时,“堵后门”,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制度,健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的查处和问责力度。

白景明表示,近年来,中国正在加快健全债务管理机制。就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而言,中国已在地方债的限额、发行及预算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包括新修订的《预算法》、‘开前门、堵后门’的思路及其他相应的规范措施,这些都将有助于合理地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总量的增长。

赤字规模留有余地

在风险总体可控的背景下,今年中国财政赤字率拟继续安排在3%。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财政赤字2.3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55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8300亿元。

“关于今年赤字安排,至少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赤字率保持不变,但由于GDP增长所带来的赤字规模增加,已可以满足今年政府减税降费及保障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的需要,体现了积极有效财政政策的安排;二是今年财政赤字规模增幅与前两年相比有所降低,这在充分考虑上述实际需要的情况下,也将有利于进一步保持中国政府债务风险在可控范围。”白景明说。

总体来看,现有的赤字规模是留了余地的。那么,未来中国财政赤字空间究竟还有多大?肖捷指出,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要看需要,今后是否再继续扩大赤字,应根据需要来确定。其次,要看赤字形成的债务是否有能力偿还。当前,中国政府债务是有资产对应的。另外,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始终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的蛋糕会越做越大,财政收入的蛋糕也会随之增大,这是偿还债务的根本支撑。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电子期刊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冀ICP备13016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