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攀枝花起,经西昌、成都到江油止,绵延千里,分布着攀钢最重要的4个生产基地。由此也带来了一道生产难题:基地与基地之间如何实现内供资源物流成本的最优?
“2013年,我们从运输方式转变、发运站点优化、提高装载率入手,加强基地之间物流优化工作,深挖物流降本增效潜力。”攀钢经济运行部的罗林告诉记者,随着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地”,攀钢去年累计降本1个多亿。
就这1个多亿的组成,罗林给记者提供了部分事例。以前,西昌钢钒使用的白马球团矿,全部依靠汽车运输,不仅运费高,而且运量有限。从2013年9月份开始,攀钢转换运输方式,改用铁路运输与汽车运输相结合的方式,在运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既确保了西昌钢钒高炉不缺“粮草”,又节约了近300万元运输费。
与之并行的是,攀钢通过管道运输白马铁精矿至西昌钢钒,全年增量达到170余万吨。“同汽车运输相比,每吨运输费可节约50元,仅此一项,年可节约成本8500余万元。”罗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针对钒钛铁精矿发往攀成钢站点多,运费高低不一的实际,攀钢积极打通物流成本更低的装车站点,加强资源与装车站点的对接,并根据各站点的发运能力、物流成本,合理调配资源,降低物流成本近900万元。
罗林介绍,攀钢还通过优化装载方案,将发往攀长特的连铸中包装载最大件数由9件增加到14件,装载最大重量由原来的40吨提高至目前的52吨,使得内供连铸中包满载率从66.67%提高至88.67%。随着方坯装车优化工作的落实,70吨车皮满载率也从原来的83.43%提升至目前的93.71%。
面对2014年更为复杂严峻的形势,攀钢成立物流优化攻关队,在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废弃5个物流环节,以项目制的形式深入开展物流优化工作,进一步降低公司的物流成本,支撑公司的控亏扭亏增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