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钢出口暴增现象值得深思。”6月2日,钢铁行业分析师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废钢大量的出口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因为中国钢铁生产需要大量的废钢,目前的废钢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
废钢是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废钢是一种可无限次循环使用的可再生资源,与用矿石、焦煤生产钢铁的长流程工艺相比,用废钢炼钢的短流程工艺,可大幅度节能、节水,并减少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分析师说,每利用一吨废钢可以节约综合能耗60%,减少CO、CO2、SO2等废气排放量86%,减少72%的废渣产生量,多用一吨废钢减少1.6吨二氧化碳排放。
“中国废钢的利用水平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电炉炼钢比例远远低于全世界25%的平均水平。”分析师称。
为何突然暴增?
钢价近期出现断崖式下跌,废钢出口市场则突然暴增。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分省市来看,废钢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出口量达1.4万吨,福建省出口量在1048吨。从出口国家及地区来看,出口中国香港6738吨,占比达43.9%;其次是出口越南3604吨,占比23.5%;出口印尼2425吨,占比15.8%;出口印度1506吨,占比9.8%;出口中国台湾1067吨,占比7%。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发现,现实的情况更为复杂,废钢属于可再生资源国外抢着要,但国内大钢厂更喜欢铁矿石,而以往消化大量废钢资源的中频炉厂“拆的拆停的停”,就算是用转电炉也没取得生产许可,导致大量的废钢堆积如山。这就不难解释,钢铁厂对废旧钢铁弃而不用却对高昂的进口铁矿石爱不释手。
对此,唐山某钢铁企业负责人王思军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不是不想用,而是现在钢铁行业只剩下高炉跟电弧炉,电弧炉用的是铸铁,只占用废铁的一小部分,加之电炉生产需要产能许可证,没有许可证的也不敢用”。
“随着全面取缔中频炉落后产能的推进,大量的废钢暂时无处可消化,既使长流程的钢厂能够提高废钢用量,受到工艺的限制,也不可能大量使用。这使得目前废钢供应过剩,价格偏低,一些企业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分析师说,这是废钢出口的最主要的原因。
不过,分析师认为这并不正常。“目前废钢出口要征收40%的出口关税,但通过征收出口关税的方式限制废钢出口,也不是长久之计,现在应当把大力发展短流程钢厂放到议事日程上。”分析师说,中国废钢的供应,目前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未来十几年可能会达到3亿吨。
事实上,中国废钢短缺的现象目前正在迅速地转变。“中频炉的事件就充分证明,目前中国废钢的供应量已超出了市场的预期。”分析师说,中频炉是一种落后的产能,目前产能有1亿多吨,一年产量达到6000万至7000万吨,而中频炉恰恰用废钢作为原料。
“如果不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钢厂加大废钢利用,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就会延迟”。分析师称,中国由于钢铁的长期发展依赖于铁矿、焦煤为主原料的“高炉—转炉”长流程的钢铁生产,而短流程(电炉)比重仅有约6%。
转型升级难题
近期,从国家到地方以多种手段、轮番实施“地条钢”清除行动,并在6月30日前全部取缔。这一过程中,对中频炉的打击使得废钢直接受到了“伤害”。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过去,废钢在中国的使用比例一直很低,当前中国废钢炼钢比仅为11%,而全世界的平均值51.6%,相差悬殊。今年全国两会上则提出,“要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炼钢对铁矿石原料的依赖度高达80%,而废钢是目前唯一可以逐步代替铁矿石的优质清洁炼钢原料,市场潜力巨大。据测算,2015年末,中国钢铁积蓄量已达到80亿吨,废钢资源产生量已超过1.6亿吨。预计到2020年末,中国钢铁积蓄量将达到100多亿吨,废钢资源产量可达到2亿吨。
一面储蓄量大,一面却是利用率低。
据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树斌介绍,理论上用电炉炼废钢的利用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中国因为钢铁产量基数较大,传统钢厂仍使用转炉较多,导致废钢利用率长期徘徊在20%以下。李树斌建议,国家应在财政、税收及电价等方面给予经济补贴,鼓励钢厂“少用铁水、多用废钢”。
废钢循环利用的重要性逐渐受到了重视。根据《钢铁产业调整政策》,到2025年中国炼钢的废钢比要达到30%,为实现这个目标,《废钢铁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到2020年中国炼钢的废钢要达到20%。
但当前随着中频炉的停产,废钢的价格却在“节节败退”。“旺季不旺,淡季更淡”是今年废钢市场最真实的写照。分析师表示,自进入5月份以来,废钢市场便保持震荡下行的态势。数据显示,目前唐山地区转炉重废价格为1640-1700元/吨,与4月初相比回落了约100元/吨。
分析师表示,如果现在不抓紧时机大力发展短流程钢厂,那么再过几年可能就会出现中国既要大量进口铁矿石,采用能耗高、排放大的高炉——转炉工艺生产钢铁,又要把大量的能耗低、排放低的废钢原料出口到海外的一种不合理的现象。(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不代表中国联合钢铁网的观点。中国联合钢铁网对其文字、图片与其他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其权利属性均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和相关方自行核实。据此投资,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