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企谋求转型成大势所趋
追溯行业发展前史,2014年以来政策去产能力度空前,同时铁矿价格大幅下跌,加之新环保政策、新行业标准的趋严,钢铁行业结束产能高速增长,全行业经营持续困难。2014年,全行业钢铁主营业务仅实现利润81.83亿元,销售利润率只有0.85%,处于主要工业行业末游水平。
这种背景下,钢铁企业纷纷谋求转型。宝钢股份在钢铁主业外,提出形成以IT技术和电商为“两翼”的业务结构。杭钢股份通过重大资产重组,置入宁波钢铁、紫光环保、再生资源和再生科技等资产,转型升级为“以钢铁为基础,涵盖环保、金属贸易电商平台及再生资源业务的产业和资本平台”。背靠复星集团的南钢股份,则坚持多元化方向,试水环保、智能产业等新领域,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
纵观钢企转型史不难发现,“钢铁+X”的发展模式为主流钢企采用较多。作为国内民营钢企“老大哥”,沙钢股份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转型之路。沙钢股份于上月15日抛出258亿元的并购方案,拟通过收购GS公司转型进军大数据产业,引起市场广泛热议。从钢铁产业转型到大数据产业,这是一场单纯的跨界并购,还是背后有其他的战略考量?
钢企纷纷走上信息化之路
2000年以前,信息化在钢铁行业的普及较为有限。据宝钢一名老职工回忆称,“电脑当时并不普及,但钢铁企业仍然在探索电子化。部分工厂和部分职能部门如财务部出于电子便利化需求,会引进电脑管理。”
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在钢铁行业越来越受重视。钢铁企业开始完善从生产现场到管理决策的纵向集成应用,MES、ERP等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开始普及应用,逐步实现数据共享。
近几年随着智能制造、两化融合以及“互联网+”等政策的提出,钢铁产业正在进行智能制造升级,逐步实现深度信息化。事实上,钢铁企业在信息化领域已经走在了全国工业之首。宝钢1580智能车间改造、鞍钢智慧矿山、唐钢智能工厂、荣程钢铁“互联网+智能制造”示范,都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制造技术,在企业资源集成的基础上实现数据深度挖掘,提升数据价值,实现钢铁智能生产。
全行业都在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同时,沙钢股份自然也不会袖手旁观。2016年,沙钢ERP集成系统就已经成功上线试运行,该项目上线后将实现对已建、在建和新建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集成,实现数据自动实时抛账,达到产供销一体、管控衔接以及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同步,这标志着沙钢全面迎来大数据时代。事实上,沙钢并非大数据行业的新兵,经历了多年的钢铁信息化之后,已经跟“数据”结下了不解之缘。
“沙钢由钢铁主业向钢铁、大数据双主业转型,既是企业自选动作,也是机遇到来的结果。”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一方面,大数据与钢铁制造的结合,可以加快钢铁智能制造,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沙钢从数据中心切入“数字经济”,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
而无论是钢铁产业,还是此次拟进军的大数据产业,都是国民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产业。“钢铁是经济建设的基础,而IDC是互联网世界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理解IDC,就能明白沙钢为何愿意花258亿元去收购IDC企业了。”IDC产业中心研究人员告诉本报。
瞄准数字经济新蓝海
2015年,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至此国家从战略的高度确立了大数据产业的重要性。
根据中国IDC圈发布的《2016-2017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6年全球IDC市场规模达到451.9亿美元,增速达17.5%,中国IDC市场依旧保持着强劲增长的态势,市场总规模为71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8%。未来三年,中国IDC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19年,中国IDC市场规模将接近1,900亿元。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蓝海。
正是“觊觎”这片新蓝海,沙钢股份利用其钢铁产业的信息化优势,一跃跳出传统转型思路,将眼光聚焦在了大数据产业布局,并欲将其作为独立的另一大产业重点发展。
具体看此次并购的两家标的,GS公司是全球第三大也是欧洲和亚太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运营商,目前在欧洲和亚太地区7个城市拥有并经营10个数据中心,主要服务于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国际知名企业。而德利迅达主业为IDC及其增值服务,是中国三大数据中心运营商之一。
沙钢股份专注钢铁行业30年,将钢铁的生产效率发挥至极致。如此次收购成功,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等高科技含量的业务将有望成为特钢主业外,沙钢股份新的利润增长点。作为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沙钢在转型之路上展现出了独特的战略眼光,其转型探索之举或具备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