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12年宝钢股份运输部马迹山港创造了累计完成吞吐量6128万吨,超年设计能力22.56%的业绩时,大家在欢欣鼓舞之余,也暗暗为马迹山港的前景担忧:钢铁行业的持续低迷,社会矿货主降低了他们在港区的中转量;周边新投产或在建码头对马迹山港“虎视眈眈”,想尽办法“抢食分羹”……转眼一年过去了,马迹山港通过“精耕细作”,即推行精细化管理,吞吐量实现逆势上扬,全年港区累计完成吞吐量达6216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对于马迹山港2013年的表现,近日,宝钢股份总经理戴志浩表示祝贺,并希望马迹山港一如既往地发扬“从容自信、敢为人先、风口浪尖、挑战极限”的马迹山精神,以新纪录为新起点,再接再厉,乘胜前进,为实现公司新一轮战略发展规划作出更大的贡献!
马迹山港自建港以来,已连续11年实现年吞吐量的增长。在去年初,马迹山港区管理者认识到:要想让马迹山港持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仅凭原来的管理运作模式还有所欠缺。要让港区真正“持久不衰”,推行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
过去十多年,马迹山港创造并刷新了许多行业生产纪录,这些纪录凝结着港区员工的汗水和智慧,其中不乏优质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港区管理者意识到,如今港区更应该思考过去的这些纪录是如何创造的,并从中提炼出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固化成体系,分享给每位员工,这样大家不仅在日常工作中能使用最优化的生产作业模式,而且还能带动港区整体能力的提升。于是,去年港区自主研发了一套生产作业模式应用系统,该系统囊括了马迹山港过往所有的优质工作方法和经验,且覆盖到港区的每个工种。事实证明,该系统上线应用后,港区的生产运行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就拿靠离泊作业来说,过去每个班组都有自己的一套拿手绝活,方式方法不尽相同,效果自然也有差别。但现在,系统会将最好的作业方法结合水文、实时天气以及船的资料给出几套参考方案供作业班组选择,“这样不仅便捷,而且更加直观。系统给出的是最好的方案,我们只需照做就行了。”一名港区员工坦言,“过去甲班胜在效率高,乙班在成本耗费上略胜一筹,大家都觉得自己的作业方式更好,但现在有了这套系统,每个班的整体作业水平都有了提升。”随着该套系统的运行使用,或许未来马迹山港的“个人英雄”会少许多,但港区的整体生产作业水平势必得到提升,这为港区今后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
虽然近年来长江沿线的各大钢厂经营形势均不佳,但去年马迹山港的社会矿接卸量依然达到了1211万吨。这得益于港区为社会矿货主提供的一系列精细化服务,让客户心甘情愿把马迹山港当成他们的第一选择。去年初,港区管理者在走访沿江钢厂“揽货”时,除向用户介绍港区有能力接卸对方的矿种外,还通过主动出击与第三方用户建立“红娘”关系,为社会矿货主找到买家,充分发挥马迹山港作为进口铁矿砂集散中心的作用,吸引更多用户到马迹山港来周转。此外,港区还允许客户监控其货品在马迹山港作业的全过程;采取特殊措施,减少作业过程中落料情况的发生,为客户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每天为客户提供与其相关信息等。港区的用心服务赢得了客户的心,去年已经有一家钢厂在马迹山港建立了办事处,将港区当作其长久核心中转码头。
除在社会矿接卸上“再接再厉”外,去年,马迹山港为宝钢的内部服务也做得更加细致,并且为企业节省了一大笔开支。罗泾区域关停对港区而言意味着减少了300至400万吨的年吞吐量。如何弥补这一空缺呢?港区经过多重考虑,找到了切入点,即为梅钢公司承担更多的江海直达任务。去年,在宝钢股份运输部及宝钢股份原料采购中心的协同下,港区克服梅钢矿小船(5000吨级)对马迹山港稳泊安全压力增大、装卸辅助时间增加、料场周转率低等不利因素,江海直达量共计516万吨,在弥补港区吞吐量缺口的同时,为梅钢降低了原料物流费用。
面对港区员工逐年减少的情况,去年,马迹山港还在员工中大面积推行了“一岗多能、多岗辅助”的工作模式,其目的就是让员工能掌握更多的技能。而随着员工技能的增多,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如果其他岗位缺少人手,就能及时弥补这个缺失,确保港区满负荷工作。当然,对于员工个人来说,收入也会“多劳多得”。目前,港区80%的员工具备了“一岗多能、多岗辅助”的条件。这不仅让港区规避了员工流失的风险,同时随着员工技能的提升也为港区将来接卸作业难度更大的船舶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