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统计局公布了今年1-7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在对外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对内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背景下, 下半年经济运行压力依然较大。尤其是投资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连续16个月持续回落,前七月已经跌至5.5%。其中最受关注的基础设施投资,从过去的年均20%的高增速,跌至最新的5.7%。
政治局会议提出,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对此,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近期接连推出新举措。
首先,PPP库清理整顿基本完成。自去年底各地开展PPP项目集中清理工作,截至4月23日,各地累计清理退库项目1695个,涉及投资额1.8万亿元;上报整改项目2005个,涉及投资额3.1万亿元。去伪存真,挤掉PPP泡沫之后,让PPP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针对上半年基础建设投资中比较薄弱的交通领域,多地已公布下半年补短板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交通领域投资规模或达数万亿。8月初,中铁总公司人士确认“2018年铁路固定投资额将重返8000亿以上”,而原计划的安排7320亿,是自2014年以来最低的一年。除川藏铁路外,和田至若羌、西宁至成都、盐城至南通、南昌至景德镇至黄山、长沙至益阳至常德铁路均计划于2018年下半年集中开工,铁路基建投资加速推进的态势相当明显。
再次,融资难的问题正在打通渠道。8月11日银保监会表示要“指导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在建项目融资需求,加大对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金融支持”。但是今年防风险的主线下,加大投资不能再是以往的“大水漫灌”,必须要有的放矢,把钱精准有效的投放。因此,结合银保监会给出关键词:市场化原则、在建项目、补短板。我们可以理解为,下一步基础建设领域要优先保障在建项目、已开工项目的融资需求,要那些前期停摆的优质项目动起来。
从钢铁的角度来看,近两年来,因基础建设投资的快速发力,城镇化、地铁、桥梁、公路、铁路、水电管网带动了一大批轨道用钢、建筑钢材、棒线、管线等成材的需求。同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间接拉动盘活了众多钢铁的中下游产业,比如这两年再度火爆的工程机械行业,汽车、造船等多个行业同样受益。
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大,周期长,对钢铁需求的体现有阶段性和滞后性,对其他行业用钢也有一定的传导。因此,尽管今年以来工业机械、制造业和房地产用钢需求整体表现都比较良好,但基建投资的快速放缓有可能会对未来1-2年内的基建用钢缩减埋下隐患,成为钢需的“短板”。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后续随着PPP的作用恢复,各方项目加快审批,货币政策的边际放松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信用局面,7月新增基础设施行业贷款1724亿元,较6月多增469亿元。受益于政策发力,稳增长,稳投资的效果将逐渐显现,预计基建投资增速正在接近底部并企稳,钢铁需求有望得到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