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资金流动性偏紧的情况再次显现,银行理财产品利率大幅上升。2014年春节前夕,央行出手缓解流动性紧张局面,货币市场利率应声回落。分析人士指出,节前央行派发“红包”旨在稳定资金面,尤其是给节前备付压力较大的中小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但2014年全年流动性总体格局仍可能趋于紧张。
资金流动性偏紧对于效益低迷的钢铁行业来讲可谓雪上加霜。钢铁行业资金面紧张的状况,也使得部分钢铁企业降价出售钢材以回收现金流,部分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2014年,资金流动性问题将受到钢铁行业更加密切的关注。
影响资金流动性的几个原因
笔者认为,影响资金流动性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为防止通货膨胀,控制货币发行总量。近几年,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为“稳健”,这对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和系统性流动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需要关注的是资金流动问题,要找到调控经济增速和货币投放增速适度的点位。目前,实际点位较高,广义货币总量规模达到100万亿元,相当于GDP(国内生产总值)的2倍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高度重视调整恢复M2/GDP的正常比值和控制通胀,压缩M2(广义货币流通量)的增速。如2011年M2由上一年的18%下调为16%,2012年下调为14%,2013年下调为13%。
二是信贷结构不合理加剧了中小银行资金短缺,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紧张。资金流动性紧张,受到冲击最早、最大的是中小银行、民营企业。因为,银行体系拥有1.5万亿元超额存款准备金,但中小银行很难分享到这些存款准备金,因而货币政策趋紧时,中小银行会受到影响。
三是资金流向不合理,影响货币存量。资金流动性偏紧的内在原因实质是资金流向是否合理的问题。如在有限的资金中,如何保证资金流向真正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过去几年里,房地产和地方投资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从而得到融资市场的支持。
四是银行间的表外业务扩张,加速利率提高。几年来,不少银行已由单纯的服务型逐步转变为经营服务型。从上市银行近几年的年报看到,表外业务正成为银行重要的利润贡献者。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中国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已从数年前的接近于零达到7.1万亿元;2013年仍在加快发展,理财产品市场更趋升温。银行作为中介卖方,通过收益率竞争吸引购买者,使银行的表外业务不断增加。资金在各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和其他金融机构间流动,形成一个“环外链”,影响了资金的流动性。
五是国际因素的影响。针对美联储自2014年1月份开始消减100亿美元QE(量化宽松)规模的消息,一些商业人士认为,这对新兴市场可能会有些影响,主要是心理层面。有国际银行分析师认为,要密切关注2014年中国春节前后各资本市场资金情况。
有限资金要用到“刀刃”上
针对资金流动偏紧的问题,如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强化:
一是要精细谋划货币管理。国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精细谋划,在保证GDP稳定适度增长的同时还要防止通货膨胀和系统流通风险;央行适度放贷,保持与M2的正常比例,确定合理、适当的货币操作目标,并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试,变“事后救急”为“事中协调”,确保金融市场协调运转,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是资金向实体经济倾斜。2013年6月份和12月份出现资金流动性问题,部分地区的房地产的资金比例较高,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没有房地产以外的其他途径呢?以钢铁行业的财务公司为例,目前大型和特大型钢铁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根据本单位资金状况成立了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这些财务公司既受钢铁企业的行政管理和监控,也接受金融行业的指导和监控,监控力度较大,风险易控。从一些钢铁企业财务公司的运行情况看,可以成为企业的融资、用资平台,把资金用活、用好、提高效率,且利润率较高,但苦于融资渠道偏少,规模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笔者建议,国家适当加大对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支持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范资金风险。
三是要扩大金融开放。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扩大金融对内对外开放,允许依法设立民营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从而促进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和经济增长;引入更多的竞争,促使银行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和服务水平、创新金融产品、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提高居民储蓄的回报率,增加消费;资本账户的进一步开放,使国内企业利用好国内外两个融资渠道。
四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目前,我国金融业结构复杂,运行情况千变万化,加大监管力度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剂作用,消除市场壁垒,实行平等交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利率市场化是解决资金紧张、实现公平竞争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
合理利用资金化解产能过剩
对钢铁行业而言,目前总资产基数已经很大。截至2013年10月底,重点大中型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42万亿元,负债总额达到3.1万亿元,资产负债率已接近70%,债务风险很高,而且产能又严重过剩,资金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都处于工业企业中的底部。
在这种情况下,钢铁企业花钱要特别谨慎,应通过多元化、多种经营发展战略,把钱花到国民经济需要、投资省、建设周期短、节能环保、效益好的项目中去,提高投资回报率,尽快改变经济效益低迷的困境。
近年来,国家对钢铁工业的宏观调控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产能过剩形势依然严峻。笔者建议,2014年要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研究具体措施,从加大从财税和成本管理角度化解产能过剩的力度,从而提高资金的合理利用水平。
首先,要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长效化。其次是加强监督检查,强化惩罚和激励机制,赏罚严明;着力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形成让违法者付出代价、让守法者经营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