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尽早将资金落到项目上,财政部已经分三批提前下达2020年部分新增专项债限额2.29万亿元。其中第三批下达1万亿元,要求力争5月底发完。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5月26日,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达17584.73亿元,其中,5月1日至5月26日,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达5993.21亿元。
本周新增专项债迎来发行高峰。根据各地信披文件,5月27日-5月29日将发行3995.77亿元新增专项债,如此,5月份新增专项发行规模将达9988.98亿元,今年前5个月发行规模将达21510.52亿元。
目前,提前下达的新增专项债额度即将用完。根据全年3.75万亿元的新增专项债规模,还有1.46万亿元额度要下达。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今年我国专项债规模新增1.6万亿元,这对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起到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冲疫情影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提高专项债作资本金比例,不仅有助于缓解地方的资本金压力,加快项目落地速度,使专项债的作用尽快发挥出来,提升宏观政策效果,而且可以撬动社会资金,增加基建投资领域的社会资本投入,更好地发挥专项债的拉动作用。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崔志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新增专项债券大幅增加,一为减缓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二为促进投资结构调整,三为弥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投资缺口。
“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已在政策层面明确,需要符合一定条件。从债券资金使用范围来看,提高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也具有充分性,债券资金投向‘两新一重’的限定范围项目,如新型基础设施的信息网络、重大交通项目等,在预期可达较好专项收入情况下,使得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提高具备可能性。”崔志娟说。
“增加专项债新增额度及可做项目资本金的做法是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抓手。”恒大研究院原首席宏观经济研究员罗志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通过专项债扩大投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扩大投资总需求的方式,进而可以解决企业订单不足的问题就是保市场主体,企业才能增加用工,就是保就业,有了就业才有收入和消费能力,就能保民生。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当前的背景下,需要加大基建投资,加大地方专项债发行力度,一方面给地方财政减负,另一方面也有撬动更多社会资本的考虑。
对于全年3.75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的用途,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所谓“两新一重”,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债券资金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是一项统筹当前疫情冲击和未来发展的合理安排,这既是应对短期稳增长、保就业、保民生的需要,也为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积蓄了潜能和动力。”陈龙认为,债券资金投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应对疫情对消费和民生带来的影响,而且符合消费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尤其是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迈向高质量发展增加新动能。
罗志恒表示,“两新一重”建设是今年的新提法,但是具体内容方面如新型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其实近年来中央一直在推进。新型基建其实就是高科技产业,主要是依靠高科技企业自身的研发,政府从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予以支持;新型城镇化已明确了走都市圈城市群道路,强调都市圈城市群的资源集聚和规模效应;重大工程建设大部分属于传统基建,我国基建大发展在过去极大地带动了经济发展、居民就业和脱贫攻坚,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崔志娟表示,债券资金的投向重在产出和效果,债券资金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新基建代表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特别是疫情后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而实现‘六保’,需要加大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新型城镇化等补短板、惠民生的力度。”吴琦说。(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