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上海、江苏、浙江7月3日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共同发布《关于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支持政策》),这是两省一市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合力推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政策支撑和改革举措。建设一体化示范区,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在发布会上说,《支持政策》是一个不同的省级行政主体对不同行政隶属关系的毗邻地区实施的共同政策,也是实现共同发展的政策,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专项资金支持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
7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支持郑州、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等5个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明星品牌,是亚欧各国深化务实合作的重要载体。为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区位条件优越、设施基础良好、运营规范有潜力的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促进中欧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统筹协调,指导有关地方做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
发改委等12部门: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7月8日,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合理设置资格条件,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设置限制性门槛;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铁路项目建设以及铁路客货站场经营开发、移动互联网服务、快递物流等业务经营,推动铁路站城融合投融资改革,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以铁路车站为载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打造公铁、铁水联运中心。
上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近3.5万亿元
7月8日,从财政部了解到,上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增加,共发行34864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一般债券发行11139亿元,专项债券发行23725亿元。按用途划分,上半年,新增债券发行27869亿元,再融资债券发行6995亿元,新增债券已完成全年发行计划的58.9%。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新增债券资金全部投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重大项目,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总体来看,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进展平稳有序,发行节奏更加优化。在平均发行期限有所延长的情况下,上半年,地方政府债券平均发行利率为3.27%,比2019年下降21个基点,有效降低了地方融资成本。此外,上半年,地方政府债券现券交易量为6.8万亿元,同比增加1.73万亿元;质押式回购规模为10.7万亿元,同比增加1.29万亿元,二级市场流动性逐步改善。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241583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其中,一般债务为124822亿元,专项债务为116761亿元;政府债券为239696亿元,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为1889亿元。财政部表示,下一步,将统筹做好国债、地方债发行工作,全力保障政府债券平稳顺利发行,努力推动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国常会: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7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会议指出,重大水利工程是“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会议围绕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修复等,研究了今年及后续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安排,要求抓紧推进建设,促进扩大有效投资,增强防御水旱灾害能力。会议强调,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水价标准和收费制度,建立合理回报机制,扩大股权和债权融资规模,以市场化改革推动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发改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受国务院激励城市
7月9日,国家发改委下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重点园区建设专项2020年第三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北京市石景山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江苏省常州市、江西省萍乡市、山东省淄博市、河南省平顶山市、湖北省襄阳市、湖南省株洲市、广东省韶关市、四川省宜宾市等10个受激励城市重点园区建设,以及国务院批复的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和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
据了解,本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聚焦园区创新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共计支持16个重大项目,预计带动36亿元左右总投资。包括北京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国际人才社区、辽宁沈阳中德应用技术学院、江西萍乡数字经济产业园创新中心、四川宜宾锂电产业技术研究院、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创新研发平台、韶关液压件装备工业园等重大项目。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分三批下达16亿元资金,支持全国20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相关重点园区建设。同时,指导徐州、黄石、自贡等示范区落实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的开发性金融支持示范区建设合作协议,今年上半年发放专项贷款154亿元。
发改委:目前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经累计开工146项
7月13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防汛抗旱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会中表示,目前,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经累计开工146项,在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引江济淮、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淮河出山店水库等一批标志性的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南北水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等32项工程已相继建成,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发改委:下达93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 支持各地生态文明建设
7月13日,国家发改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93亿元,支持一批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补齐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促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指导督促各地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实施,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切实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效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改委:今年1-6月各地新增PPP项目373个
7月14日,根据全国PPP项目信息监测服务平台数据,今年1-6月各地新增PPP项目373个;截至今年6月底各地已签约PPP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1677个。分地区看,湖南省、江西省、贵州省新增项目较多。分行业看,城市基础设施新增项目最多,达127个;农林水利、社会事业、交通运输、环保等行业新增项目数较多。从前期工作情况看,新增项目中已通过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以及可行性论证、实施方案审查的重点推进项目173个。从落地实施情况看,新增373个项目中已签约项目144个。截至今年6月底平台已签约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共1677个,占全部已签约项目的43%;其中,民营企业单独中标项目831个,联合体中标项目中民营企业控股项目846个。今年1-6月,各地新增已签约项目144个,其中民间投资项目28个。
国开行上半年提供2002亿元融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7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透露,今年上半年,国开行向粤港澳大湾区提供融资总量2002亿元,支持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发展。据了解,国开行于2019年制定的行动计划明确,2019年至2022年期间,国开行将向粤港澳大湾区累计提供融资总量1万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这一计划已完成54%。
国家开发银行上半年7000亿元贷款支持能源和交通行业
7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透露,截至6月末,国开行今年已向公路、轨道交通、水运、机场、能源等行业发放贷款7053亿元人民币,余额新增2819亿元,促进扩大有效投资,为能源交通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有力金融支持。针对航空企业受疫情冲击较重的实际情况,国开行上半年累计向各航空企业发放复工复产贷款55亿元,支持相关企业渡过难关。公路方面,国开行推出公路企业资金纾困贷款,为公路企业克服疫情带来的运营困难提供金融助力。此外,国开行还不断加大对铁路、轨道交通、农村公路建设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在河北张家口,宁远机场改扩建工程、崇礼城区至太子城公路改建工程、崇礼城区至万龙公路改建工程、崇礼城区至长城岭公路改建工程合称“三线一场”项目,是2022年冬奥会重要的交通运输保障工程。国开行河北分行联合天津分行积极对接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发放内部银团贷款助力“三线一场”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国开行上半年发放制造业贷款2777亿元
据国家开发银行,截至6月末,国开行今年已发放制造业贷款2777亿元,同比增长45%,贷款余额8648亿元,支持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国资委:3月以来央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加快
7月16日,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3月以来,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加快。上半年,中央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7.2%,增速较1月至5月加快5.9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加快11.7个百分点。自3月份全面复工以来,中央企业月度固定资产投资恢复正增长,月度投资增速分别为4.1%、11.8%、13%、21.2%,呈逐月加快态势,二季度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30.7亿元,同比增长14.8%。分行业看,发电、汽车、通信、冶金等行业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15%。其中,通信企业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18.7%,投资增量占全部中央企业的41.4%;发电企业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42.6%。
发改委:中央预算内投资已下达超过90%
7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举行7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袁达表示,截至目前中央预算内投资已下达超过90%,对补短板、稳投资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带动作用。国家发改委将继续会同有关方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两新一重”等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领域,精准筹资、精准项目、精准施策,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合理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
一是切实用好投资资金。加快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支持力度,督促指导各地方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推动专项债券资金尽快落实到具体项目。二是强化项目要素保障。督促指导各地方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深入开展“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帮助解决项目单位的实际困难。三是加强重大项目储备。督促指导各地方和有关方面,分级负责、分领域推进,依托国家重大项目库加强项目储备。深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加快各环节审批手续办理进度,加快项目开工建设进度。
发改委下达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10.5亿 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7月21日,国家发改委下达雄安新区建设专项2020年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10.5亿元,支持雄安新区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本批项目资金在安排时,一是结合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优先支持有助于改善雄安新区环境卫生的大件垃圾拆解中心等环卫设施配套项目;二是根据新区建设进展,支持位于启动区内的北京市援建“三校一院”项目的配套道路和给排水工程,以及保障启动区大规模建设的交通运输通道项目;三是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支持配套燃气工程项目建设;四是为加快雄安高铁站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支持高铁站片区道路和配套停车场项目建设;五是为推进白洋淀生态建设,支持白洋淀码头生态堤配套道路工程。
中央预算内投资543亿元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已全部下达
7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负责人刘世虎表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43亿元,目前已经全部下达完毕,实现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翻番,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翻番”。
国常会:部署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
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会议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是内需最大潜力所在和“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住经济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重点,加强城市短板领域建设,围绕农民进城就业安家需求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一要针对防疫和防汛防灾减灾中暴露出的问题,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相关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预防和应对重大疫病的综合能力。科学规划和改造完善城市河道、堤防、水库、排水管网等防洪排涝设施,加强台风、地震、火灾等各种灾害防御能力建设。二要着眼满足群众改善生活品质需求,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大环保设施、社区公共服务、智能化改造、公共停车场等薄弱环节建设,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三要针对大量农民到县城居住发展的需求,加大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完善县城交通、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提高县城承载能力。四要引导促进多元化投入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公益性项目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对有一定收益、确需建设的公共设施项目予以倾斜。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建立公用事业项目合理回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导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各地要加强项目储备和开发,逐步解决城市发展历史欠账。坚决防止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五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进城农民就近打工就业提供机会。
交通运输部:上半年交通投资同比增长6%
7月23日,交通运输部召开7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上半年完成交通投资1.4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分季度看,尽管一季度投资下降22.5%,但二季度交通投资恢复较快,增速达21.8%,主要受公路水路投资带动。其中,铁路完成投资3258.6亿元,占全年8000亿元投资目标任务的40.7%;公路水路完成投资10839亿元,完成全年1.8万亿元投资目标任务的60.2%;民航完成投资401亿元,同比下降2%,完成全年1000亿元目标任务的40.1%。
下半年将继续着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继续“稳在建”“促新开”,全面推进交通运输项目建设,指导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加快推进规划内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包括京雄高速北京段、太原西北二环等在内的计划新开工项目做到“应开尽开、能开快开”。二是“抓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交通脱贫攻坚等重点任务,聚焦交通运输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版,积极谋划和推进一批交通重大项目,包括川藏铁路、深中通道等。三是“强规划”,做好规划编制。今年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50年)》。同时做好“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并做好与交通强国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衔接。四是“多督促”,开展督导工作。加强统筹调度,结合2020年交通运输综合督查,对促进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进行督导,指导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做好下半年稳投资各项工作。
国家开发银行上半年发放“两新一重”贷款超万亿元
7月27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对外发布上半年经营形势分析会信息,今年上半年国开行发放本外币贷款1.87万亿元,其中发放“两新一重”领域贷款1.03万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发挥开发性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上半年投放力度大:发放疫情防控应急贷款295亿元;发放贷款4385亿元支持复工复产达产;发放“两新一重”领域贷款1.03万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1473亿元、长江大保护及绿色发展贷款2734亿元、扶贫贷款1961亿元;新增小微企业转贷款930亿元,余额增长90%以上;发放外汇贷款396亿美元,支持稳外贸稳外资重点企业和“一带一路”重点项目。
交通强国建设天津方案发布 海空两港链接全球
7月27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交通强国建设“天津方案”。到2035年,天津将基本建成交通强市,基本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一是放眼世界,海空两港链接全球,建成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和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箱,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7000万人次;二是融入区域,两网三圈畅联京冀,建成高效率快速网和高品质干线网,形成“京津雄30分钟城际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小时高铁交通圈”和“3小时高速公路物流圈”;三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双城间轨道交通30分钟通达,基本实现建制村10分钟到公交站、乡镇15分钟上高速公路。到本世纪中叶,设施、服务、技术、管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发改委: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工作
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工作 有序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的通知。通知称,要针对县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产业发展、数字生态等方面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在具备一定基础的地区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建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重实效。发挥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提升县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基础设施水平,有效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效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力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住建部:截至6月末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达1.59万个
7月29日,据住建部网站消息,截至6月末,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9万个,占年度目标任务(3.9万个)的40.4%,较5月末提高了21个百分点;涉及居民332.94万户,占年度目标任务(约700万户)的47.1%,较5月末提高了近22个百分点。其中,开工进展较快的地区:甘肃100%,河北98.9%,山东77.6%,上海76.4%,安徽73.5%;开工进展较慢的地区:吉林16.1%,四川16.0%,内蒙古13.9%,湖北12.0%,海南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