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升级受环保和利润再分配推动
2020年年底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粗钢在钢铁产业链中处于中游的核心位置,作为钢铁行业最重要的半成品,其量价变动会与上游原料端和下游消费端产生共振,从而影响整个钢铁行业的发展。此前,围绕我国钢铁行业改革的关键词还是“产能置换”,淘汰落后产能,置换先进产能;而今,产能置换基本完成,政策转而走向压缩产量。我们认为,政策升级有两大驱动:
1.碳中和目标倒逼
去产能后时代,产量不降反升。2016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改革措施紧紧围绕产能置换进行,特别是自2018年开始实施《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后,国内进入减量置换时代,但粗钢产量连创新高,2020年达到10.53亿吨。究其原因:一是产能置换的退出效率低下、新投产的冶炼装备生产效率更高以及各种辅助冶炼装置和技术不断进步,使粗钢产量进一步释放;二是存在置换产能减量不及预期的问题,虽然工信部发布《关于印发钢铁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置换比例不低于1.25∶1,其他地区实施减量置换,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僵尸产能复活、一炉多能等情况,减量置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三是粗钢产销率长期处于高位,且延续振荡走高态势,月度产销率自2016年3月的不足90%攀升至2020年6月的100%,可见终端成材需求旺盛支撑钢厂扩产。
2020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严格控制粗钢产量。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受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和前期钢铁行业置换产能过程中产量不降反升等现实的约束,严格控制粗钢产量已是大势所趋。通过压缩粗钢产量,同时积极推进短流程、非高炉炼铁和氢冶金等工艺结构优化和新技术应用,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助于实现钢铁行业碳排放尽快达到峰值。
2.成材和炉料利润倒挂
钢铁行业利润分配不均,利润遭到原料端瓜分。国内钢铁产量增速快于铁矿石供给增速,导致铁矿石供不应求,叠加资本炒作,使得铁矿石价格强势上行。此外,近几年焦化行业加大了去产能力度,焦炭价格被推高。据统计,钢铁行业约有70%的利润被铁矿石环节占据,约有10%的利润被焦炭环节占据,而钢厂只享有其中10%的利润。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钢厂生产成本提高,对其利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侵蚀。
市场主导下钢厂不愿限产,产量控制需要政策干预。粗钢在下游的应用主要是基建与房地产、机械以及汽车行业,这三个行业占据粗钢消费量的78%。2020年年底,终端需求勉强修复至疫前水平,但下半年以来,机械、汽车行业自身单月增速超预期,基建与房地产需求韧性较强,下游对粗钢的需求旺盛、且短期内难有较大变化。此外,钢厂停产再复产周期过长,对设备的损耗较大,而且复产过程不一定顺利。在此背景下,尽管炉料价格不断攀升,但钢厂仍选择维持生产,进行囤货累库,将成本转嫁给下游企业。这种趋势一方面弱化了减量置换的效果,使粗钢产量屡创新高;另一方面使成本层层叠加,导致终端消费品价格上涨。因此,粗钢产量的控制需要政策干预,以实现产业利润重新分配以及行业健康发展。
压缩产量政策年内落地的概率较大
压缩粗钢产量的政策落地面临三重阻力。首先,来自原料商的阻力。一旦从政策面严格限制粗钢产量,将会使上游的焦炭、铁矿石需求受到遏制,价格应声下跌,削弱原料商的利润。其次,来自钢厂的阻力。此项政策目的在于倒逼钢厂改革,实现产业升级,但短时间内将造成钢厂“阵痛”。一部分中小钢厂可能面临限产关停风险,而市场份额较高、议价能力较强的钢厂,在经历了挫折后将迎来新生,最终实现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目的。最后,来自下游制造商的阻力。目前,钢材下游需求依然旺盛,限制粗钢产量可能导致下游产业的原料供不应求,从而推高企业成本。
虽有不小阻力,但年内压减粗钢产量是大概率事件。尽管有着来自原料商、钢厂和下游制造商的三重阻力,但环保和利益再分配的推动力更强,尤其是环保。自“30·60”愿景提出以来,高层领导们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各部门要全力配合做好碳中和、碳达峰工作。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30·60”愿景实现难度较大,留给钢铁行业转型过渡的时间较短,工信部于2020年年末首次提出“2021年坚决压减粗钢产量”,而在此之后的两个月内,亦密集重申该目标,可见钢铁行业压缩粗钢产量势在必行。目前,有关压缩粗钢产量的政策尚未正式出台,距离相关政策的落地尚有时日,但我们判断,此目标年内实现的可能性较大。
政策执行过程或导致阶段性供需错配。目前,我国经济复苏强劲,钢材市场需求庞大,据有关机构预测,2021年我国粗钢需求将突破11亿吨,市场整体呈现扩容增长态势。交通运输部在202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上披露,随着扩大内需战略的深入实施,预计2021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4万亿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也表示,“十四五”期间钢铁产业或者钢铁消费增长应该保持在3%—4%的水平,国内钢材新增消费量预计在1.5亿—2亿吨。一方面是需求的强劲增长,一方面是供应的压缩,阶段性的供需错配或难避免。
供需矛盾解决途径包括增加进口、减少出口、产业升级等。目前,我国钢材主要进口来源是日本和韩国,占据国内进口总量的3/4。进口产品中,棒线材、角形材和管材主要来自日本,而板材主要来自韩国。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RCEP成员国包括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RCEP的签署将推动中、日、韩贸易往来更加密切顺畅。因此,我国自日、韩进口钢材在未来一段时间不会受到政策的负面影响。我国是钢材出口大国,可以通过阶段性减少出口、优先满足国内需求来缓解供给压力。此外,减少低端产品供给、增加高附加值产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产量控制。
粗钢产量压缩后煤焦钢矿何去何从
成材供给相对确定,需求端对基本面的影响权重将提升。粗钢产量被严控,而终端需求仍是市场化的,需求端将逐渐替代供给端,对成材基本面的走势产生决定性影响,预计基本面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将更加明显。此外,由于产量受限,成材现货价格的支撑位大概率上移,压力位则与需求端联系紧密,当需求旺盛的时候,价格天花板具有想象力。
钢厂可能在淡季来临前完成生产,其对焦炭的需求刚性减弱,进而利空焦炭。粗钢产量受限,钢厂就面临限额生产风险,其可能针对限额产量制定生产计划,按照节点监控产量、完成进度。预计钢厂前三季度开工率较高,年度限额产量会提前完成,以避开采暖季限产带来的炉料紧缺问题。此外,钢厂对持续生产的执念也会减弱。当炉料价格上涨或炉料紧缺时,钢厂可能通过预判未来炉料供需错配是否改善,并权衡利益得失后,选择性地停产限产,对焦炭需求的刚性减弱。随着2021年下半年焦炭新增产能的逐步投产,焦炭供给偏紧局面终将缓解。
焦煤市场供需双弱,价格走势不确定。相对确定的粗钢产量带来相对确定的原料需求。焦煤是焦炭的上游原料,2020年年底的焦炭落后产能集中淘汰一度造成市场对焦煤需求的担忧,2021年“坚决压减粗钢产量”接棒,进一步限制焦煤需求,利空焦煤价格。与此同时,国内供给有限、澳洲进口短期难以松动,焦煤供需均走弱,价格走势仍需具体分析其盘面受动力煤和焦炭的影响。
国内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度料进一步下降。2020年,国内铁矿石进口量达到11.7亿吨,创历史新高,铁矿石价格也创下8年来的新高,完全背离了基本面。国内粗钢产量持续增长导致铁矿石供需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一定程度上提振进口铁矿石价格。压缩国内粗钢产量,有利于缓解国内铁矿石市场供给紧张状态、抑制进口铁矿石价格非理性上涨,加速进口铁矿石价格回归基本面,进而降低我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度。
建议关注钢焦比、钢矿比方面的投资机会。当前,螺纹钢主力2105合约与焦炭主力2105合约、铁矿石主力2105合约的比价均偏离了往年区间,其中螺纹钢2105合约与铁矿石2105合约的比价偏离严重。2021年“坚决压减粗钢产量”的强硬执行将引导钢焦比、钢矿比回归至合理区间,建议关注钢焦比、钢矿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