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于碳中和带来的投资机遇,马骏预计,中国未来三十年走向碳中和可能会有几百万亿人民币的投资,将对中国经济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过去十来,技术进步使光伏和风电的发电成本下降80%,未来十年可能还会降低50%。如果其他新能源有重大突破,比如氢能、海上风能,整体能源成本可能会持续大幅度下降。”马骏说,碳中和有利于增强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他也指出,高碳行业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需要做更多量化的分析。碳中和会带来收益成本的不均衡分配,包括在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分配、行业之间的不均衡分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某些经济体、某些产业的大幅度萎缩甚至造成失业。
目前,各地方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有不同的反应。马骏谈到:“有些沿海地区已经在考虑要2050年实现碳中和,比全国目标还要提前十年,非常积极。”这些地方认为,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能够提升其经济增长潜力,会带来更多的投资,尤其是绿色低碳的投资,会带来技术进步,甚至还会获得全球市场。
“而有些地方在考虑怎么利用碳达峰前的十年时间继续上高碳项目,觉得反正还有十年,还没有碳达峰,这个做法很危险。”马骏对有些地方的错误做法提出警示。
马骏也注意到,我国有一些地方经济碳强度很高。他以山西为例说:“整个经济当中大概60%都跟煤炭相关,如果煤炭不能做了,那怎么办?”对于这个现实难题,马骏认为,这涉及到地区的资源禀赋问题,有没有机会引进绿色低碳的产业,引进相关人才,对碳中和的理解,这些问题一时半会不一定能够解决,还需要外部的援助。
碳达峰和碳中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引发广泛关注。马骏表示,在宏观经济层面需要一个有质量的分析框架来研究碳中和所带来的影响。这个框架应该是动态的、跨周期的模型,将气候模型和能源模型融入宏观经济模型。
马骏强调,碳中和不会自动发生,必须要有政策支持,包括能源政策、环境监管政策、绿色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碳市场政策等,这些政策全部实施以后将影响整个经济不同行业和消费者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