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后,我国领导人先后6次在国际会议上提及该目标,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视与决心。
2021年2月,中钢协发布《钢铁担当,开启低碳新征程——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行动倡议书》。2021年将是钢铁行业实现低碳元年,行业正式开启新纪元。
减产在所难免
金属行业最主要碳排放来自钢铁和电解铝,作为工业部门第一大碳排放来源,钢铁行业碳减排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步,且产量削减是钢铁行业最为有效的减排手段。
根据CEADs,2017年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部门碳排放量的18%/47%,为工业部门最大的碳排放来源。同时,钢铁行业也是工业部门最大的污染物排放来源。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18年全国钢铁行业颗粒物、SO2、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 163.6/68.3/92.9万吨,为全部工业行业第一,同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亦位列前三。
自去年底以来,工信部在重要会议上多次提及钢铁行业压减产量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将钢铁行业列为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重点行业。并表示,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另一方面,高能耗、低效益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通过低碳创新来提升竞争力。
与此同时,钢铁行业限产令还在不断升级。
3月19日,唐山市率先发布减产通知,要求东华钢铁等七家钢铁企业上半年执行限产50%的减排措施,下半年执行限产30%,另外还有16家钢铁企业全年执行限产30%的减排措施。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全省“十四五”和2021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及重点任务》,提出对全省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计划“十四五”期间,“退出炼钢产能1876万吨,炼铁产能1397万吨,到2025年,10%以上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完成电炉短流程转型”。为改善2021年空气质量,要求在2021年12月底前,淘汰炼钢产能465万吨,炼铁产能507万吨,关停退出地炼产能780万吨,焦化产能180万吨,以降低相关污染物排放。
4月1日的最新消息显示,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于今年组织开展全国范围的钢铁去产能“回头看”检查以及粗钢产量压减工作,引导钢铁企业摒弃以量取胜的粗放发展方式,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2000年以来,受益于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钢铁行业产能持续扩张,年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1.27亿吨上升至2020年的10.65亿吨,复合增长率达到10.66%。
2016-2018年供给侧改革后,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同时,粗钢产量持续上行,行业产能利用率升至高位,整体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数据显示,2020年螺纹钢平均价格为3713.21元/吨,较2018年下降409元/吨,去年行业平均吨钢毛利为296元,相较2018年下降754元。
随着限产令的升级,2021年钢铁行业将会出现3000万吨左右的供给缺口,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也有望在今年进扩大,广发期货数据指出,螺纹钢现货和盘面利润环比上升,5月合约盘面利润988元/吨,10月合约盘面利润1158元/吨。
未来走向何方
当城市化率低于70%时,粗钢产量增速基本维持在10—15%的水平;而当城市化率接近或高于80%时,粗钢产量增速逐渐趋零或 出现负增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6%,而根据刚刚出台的十四五规划,2025年我国城镇化率计划达到65%的水平,城镇化率的提升将继续拉动我国钢材需求。也就是说,从需求端来看,未来钢材依然具备稳定可靠的市场需求。
从供给端来看,自供给侧改革以来,钢铁行业龙头公司通过持续的优化管理、变革激励机制、提升效率等手段实现降低成本,行业龙头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而在碳中和背景下,行业龙头已经具备了碳排放量的优势,举例来说,若假设碳价分别为50/100/150元/吨,则用于购买配额所牺牲的吨钢净利分别为12.3/24.5/36.8元/吨。2019年上市钢企中最低吨钢净利为 19.2 元/吨,已不足以承担碳价为100或150元时购买配额的费用。
龙头企业借助自身工艺优势持续降低减碳成本,与其他企业的成本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行业龙头的超额收益将更加明显。此外,在总量减排机制下,绿色制造能力差的钢企将被迫减产停产,产量受到制约。以唐山市发布《3月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月方案》为例,文件要求全市100家重点涉气企业总体减排量不低于45%,重污染预警下重点企业进车量将受限,超排带来的行政处分将直接影响钢企实际产量。
综合来看,随着碳中和政策的不断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窗口将再次打开,钢铁行业集中度的上升仍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