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导卫出口,减少“弯头”数量。今年初,第一轧钢厂对影响钢材成材率指标的工序进行了排查,发现有部分成品钢材存在端部弯曲的问题,这部分“弯头”的钢材无法矫直,只能切除处理,既导致成材率指标下降,又影响到精整效率。针对这一生产难题,该厂组织技术人员、生产骨干成立了攻关小组,在每一个轧制步骤查找“弯头”产生的原因。经过一个月的数据收集和理论分析,他们发现钢材的“弯头”常出现在750轧机的四架或六架,轧制过程中不能实现微张力轧制,且因导卫开口较宽,不能有效起到矫正作用,导致钢材出现“弯头”。为此,攻关团队开动脑筋,对四架和六架轧机导卫出口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以限制钢材头部产生弯曲。经改造,钢材“弯头”数量明显减少,此举预计每年可减少切头损失约110万元,改进后的导卫将陆续在750轧机的其它架次及其他加工单位进行推广应用。
扩大“大锭型”使用量,降低能源消耗。以往,初轧条线主要以使用3吨锭型为主。这种规格钢锭的优点是加热时间较短、生产流转速度快;缺点是冶炼单位一炉能产出18支钢锭,这些钢锭需要分装在两个均热炉,其中一炉最多装12支,剩余的6支需要等待下一炉红送到达后,才能入炉升温。红送钢锭在等待期间温度下降,甚至变成冷锭,致使加热成本增加。为破解这个难题,该厂集思广益,提出了扩大“大锭型”使用量降低能源消耗的建议。经过充分论证和生产实践,他们最终选定使用4.68吨和5.2吨大锭型替代原来使用的3吨钢锭。这两种规格的钢锭可实现整号装炉,且经过现场标定,其轧制成品的表面质量与3吨钢锭一样。据估算,锭型调整后每炉可减少待温时间约30分钟,每月可降成本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