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

冶金信息装备网

  • 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0311-88357930
当前位置1: 首页 » 新闻资讯 » 钢厂动态 » 正文

“百年本钢”: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发展新局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07  来源:我的钢铁网  浏览次数:981
 
核心提示:编者按 为落实钢协党委的要求,对钢协副会长单位本钢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4月23日,《中国冶金报》高质量发展采访组在本钢
 编者按

为落实钢协党委的要求,对钢协副会长单位本钢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4月23日,《中国冶金报》高质量发展采访组在本钢集团进行调研座谈并对本钢改革发展以及今年一季度取得的业绩进行了总结。

姜维在调研中对本钢改革发展思路和推出一系列创新、务实、有效的改革措施及一季度取得的生产经营成果表示钦佩,他希望本钢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加大企业改革发展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实现人员结构优化,助力企业效益最大化,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通过深入座谈和采访,本报对本钢改革发展经验以及改革在一季度业绩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挖掘和报道。我们希望通过对本钢的改革措施和成效的总结和推广,为钢铁企业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有益借鉴。

“百年本钢”: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发展新局面

实现销售收入185.75亿元,同比增长28.06%;实现利润8.31亿元,同比增长近16倍;实现税费14.43亿元,同比增长90.1%,企业经营效益达到近十几年来的最好水平......这是2021年第一季度本钢交出来的靓丽成绩单。

对于一个背负着较重历史包袱的百年钢企来说,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鼓舞人心。今年4月底,《中国冶金报》高质量发展采访组深入到本钢调研采访,解读本钢何以打赢了近十几年来最漂亮的一个“翻身仗”,探析“百年本钢”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调研采访的过程中,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关键词是“使命、担当、改革、创新、实干”。

从改革中开新局

本钢始建于1905年,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摇篮”“共和国功勋企业”。百年“老字号“,有着深厚的发展底蕴,也面临着改革创新的紧迫。

“我是带着使命来的,既要保证生产稳定,也要把改革发展工作做好。”去年12月上任的本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维向《中国冶金报》记者坦言。

甫一上任,这位“新掌门人”就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部署。

为快速打开工作局面,本钢构建了“5+1“工作格局,从顶层设计和体系架构上,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何为“5+1“工作格局?即5个专项工作推进组和1个技术创新体系。

第一个是“整顿工作作风,严肃工作纪律,树立本钢形象”专项工作推进组,主要任务是检查劳动纪律,检查跑冒滴漏,检查内外勾结、监守自盗。本钢纪委与当地公安联手,从严打击。

第二个是“改革发展”专项工作推进组,包括内部改革、外部改革。“内部改革主要是机制改革,例如推进大部制、总厂制、事业部制改革。目前,大部制已经初步成型,近期引进行业内成熟科学的‘总厂制’管理体系,在板材、北营两个厂区分别合并原料、烧结、焦化、炼铁等厂矿成立两个炼铁总厂,在板材冷轧工序成立冷轧总厂,这三个总厂目前运转良好。”杨维向《中国冶金报》记者解释道,“外部改革也在推进中,目前正全力学习鞍钢的三项制度改革。”

第三个是“安全生产确保良性运转”专项工作推进组,即抓安全、抓生产、抓稳定。第一季度,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减弱,本钢集团各高炉、转炉、机组、产线经过去年的改造升级、联合检修,目前已达产达效。

第四个是“推进产品研发、建立创新体系,提升直供比例”专项工作推进组,即通过提高研发的新产品品种数量、提高直供销售比例,来提高销售量。第一季度,本钢开发并实现供货16个新牌号钢种,品种开发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五个是“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推动流程再造”专项工作推进组。今年以来,对生产运行中一些能耗高的环节,本钢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对其进行优化。下一步,本钢还将建设铁前集控系统,以及一个全集团的能源管控中心。

1个技术创新体系则是指坚持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彻底把技术体系夯实起来。由总工程师牵头,搭建集团、厂矿、作业区上下贯通,各工序横向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项目“摘牌制”和技术“合同制”管理,建立完善的技术规程和操作规程,全面提升技术人才在企业的作用和地位。同时,构建“辽宁省钢铁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由本钢当“盟主”,与东北大学、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等7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本钢每年提供2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要素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外部的产学研联盟,本钢的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夯实。

在“5+1”工作格局下,本钢的生产、经营、改革、创新等工作局面迅速打开。

真抓实干促发展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有了清晰的顶层设计,接下来靠的是主动作为、真抓实干。

《中国冶金报》记者在采访中深刻感受到,第一季度的好业绩,离不开本钢人勇于担当、敢于作为。

第一季度,本钢集团领导层准确把握市场利好形势,强化各环节管控,科学排布、下达生产计划,精细组织生产和工序衔接,强化调度指挥,向经济运行要效益。

本钢集团拥有亚洲最大单体露天铁矿——南芬露天矿,铁矿石自给率达31%。在今年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本钢矿山系统积极发挥自有矿山优势,各单位深挖潜力,不断加大对矿山设备的投入和改造力度,全体干部职工克服年初冬季生产不利影响,确保了矿山系统的稳产高产。

为抓住第一季度钢材市场利好行情,本钢积极推动各产线效率最大化。板材、北营两个炼铁总厂积极发挥“总厂制”优势,在稳定各高炉炉况的同时,在原燃料的经济储运、能源介质平衡、工序间科学衔接、降焦比攻关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使铁前各工序产量稳中有升。炼钢工序针对废钢价格上涨的市场形势调整铁耗,调整各项参数,保证了铁钢平衡。轧钢系统提前做好产线调整,全面推行标准化作业,确保效益最大化。第一季度,主要产线设备运行情况持续向好,主要产线发生一小时以上生产设备事故、故障台时均低于攻关目标。同时,各保供单位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管理,确保主线厂生产稳定顺行,实现了保供“零影响”。

“板材、北营两个厂区分别合并原料、烧结、焦化、炼铁等厂矿成立炼铁总厂,确立了以高炉为中心的生产流程,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现在两个厂区的高炉,这些厂长们轮流值班,研究炉况,研究产量。”杨维向《中国冶金报》记者举例道,“本钢拥有东北地区最大容积的4747立方米高炉,设计日产铁量为1万吨,但一直以来实际产量只有8000多吨,主要原因就是个别冷却壁温度偏高。经过多次研究,发现多用钒钛矿可以把温度降下来,最后成功把产量提了上去。”

有了生产保障,本钢紧跟市场形势,推动销售收益最大化。第一季度,本钢全力开拓内贸市场,提高直供客户比例。同时,板材厂区、北营厂区结合各生产线特点,实现优势互补,使第一季度合同完成率同比明显提高,其中汽车板订货量实现大幅增长,合同交付率也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本钢还积极开展对标挖潜、科研攻关,全面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第一季度,本钢紧盯制约生产成本的弱点、难点、堵点,深挖内潜,使各工序成本大幅降低。同时,各产线结合各自特点,积极开展操作培训、质量攻关,使全集团非计划产品总量、用户质量异议率比去年同期均有下降。

生产经营指标持续向好,本钢人的干劲儿也越来越足。《中国冶金报》记者在本钢的矿山、生产车间实地调研时,入目所见,抓进度、抢时间、赶订单,一派红红火火的新气象。

乘势而上谱新篇

“认清形势、凝心聚力、鼓足干劲、再创佳绩,为本钢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这是杨维在客观分析当前钢铁市场及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的同时,对本钢近期重点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实际上,今年初以来,本钢就部署了“1+4”重点任务。

“1”是以效益为中心,强化工序服从与模拟市场运作,将市场压力逐级传递,实现生产经营模式和考核方式的彻底转变,在本钢上下牢固树立“企业没有效益就是最大的不讲政治”的思想认识。

“以效益为中心是个很正常的概念,但是贯穿到各个工序里面很难。本钢的做法是,前道工序服从后道工序,全部工序服从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倒逼各工序算效益,内部模拟效益模拟市场。”杨维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我要求考核部门把市场化机制引入到内部各工序,打造更多充满活力的微观市场主体,通过外部市场向内部管理的分解延伸,构建企业模拟市场的考核机制,把市场意识传递给全体职工,提升职工的效益意识,让职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任务目标和经济收益,调动工作积极性。”

“4”点任务安排上,一是继续加快推进大部制、总厂制、事业部制改革。二是在规范运作本钢板材上市公司基础上,进一步做强做精做优上市公司,巩固提升在钢铁材料制造领域的竞争优势。同时,以改革创新的方式大力发展非钢板块,一企一策,精心研究论证,明确方向后充分放权、大胆改革。目前已经在工程技术板块开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三是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和省委省政府要求,一方面积极推进战略重组工作,另一方面积极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细化各项具体措施,围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努力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四是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管理提升行动,尽快补齐短板和弱项,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放眼未来,本钢在“十四五”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既定奋斗目标?

对此,杨维擘画了清晰的蓝图——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一个老企业怎么转型升级?必须从原来的追求高速增长转成高质量增长,从追求规模效益转为质量效益。”他说。

“十四五”期间,本钢将紧紧抓住“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和深化国企改革的发展机遇,强化“以效益为中心”理念,不断提高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致力于打造精品、绿色、智能、共享的世界一流钢铁企业集团。

同时,全面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一是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施数字矿山、料场智能化升级改造、高炉冶炼智慧控制,铁前集控、炼钢集控、能源集控等,改造升级“老字号”,实现提质增效。二是发挥本钢“人参铁”低硫低磷优势,发展短流程精密铸造;发挥本钢特钢深厚积淀的优势,实施电炉和轧线升级改造,开发高合金钢等特殊需要用钢;实施钢材深加工,拉长产品链,深度开发“原字号”。三是着眼汽车家电高耐蚀开发锌铝镁镀层板,着眼新能源汽车开发绿色产品;着眼碳捕集发展碳基材料开发煤系碳纤维和锂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焦炉煤气提氢利用等,培育壮大“新字号”。

在超低排放和绿色发展方面,本钢将按照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要求,以“有组织废气排放超低化,进一步削减工序无组织排放”为重点,并通过环保智能化管控,全面实现超低排放。同时,通过板材CCPP发电工程、发电厂三电车间热电联产改造工程、北营高温超高压机组工程等节能减排技术的实施,促进本钢吨钢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为原则,从源头减少固废产生量、加强过程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进企业低碳转型建设。2023年板材公司提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25年全集团全面实现超低排放。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目前,本钢“十四五”规划目标已分解落实到每个年度,明确了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确保“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大目标”分解成“小任务”,压茬推进、落实落细。

“到‘十四五’末,本钢将实现2000万吨粗钢产量,冷系产品供汽车板比例50%,掌控铁矿资源总量59亿吨,1200万吨自产铁精矿量,自有铁精矿占比40%以上,超1000亿元营业收入,超50亿元利润,数字本钢、智造强企形成比较竞争优势。”杨维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本钢作为一个老企业,现在痛点找到了,要改革的方向找到了,未来提升的路径论证出来了,目标也明确了,接下来我们将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以更大的决心、更硬的举措、更强的力度推动工作落实,乘势而上谱写‘百年本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国冶金报》高质量发展采访组:陈玉千、陈琢、吕兵、徐可可、刘加军、钱振德、李洪武、王魁璞)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电子期刊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冀ICP备13016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