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霁,湛蓝如洗的辽阔天空,一片片洁白的云朵点缀其上,抬眼即可触及的美景,引得人们纷纷拍照打卡。
如此这般的蓝天白云,在省会石家庄市民的眼里,早已从“奢侈品”成为“寻常事”。
今年1月-5月,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1%,全省优良天数平均为105天,优良天数比例为69.3%,空气质量实现了持续改善。
这背后,是河北这个钢铁大省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加压奋进、上下一心打赢的蓝天保卫战。
治理之难
“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河北。”
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河北作为钢铁大省的体量,数据显示,2002年开始至今,河北省粗钢产量连续18年位居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带来的,是日益突出的资源与环境制约。不仅如此,河北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火电、焦化等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
偏重的产业结构、偏煤的能源结构、偏公路的交通运输结构以及用地结构面源污染,让大气污染成为河北发展的一层阴霾。在监管部门确定的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中,河北省有8个城市在内。
保卫蓝天,河北重任在肩!
如何既要发展,又要环境?如何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如何在新时代加快绿色发展步伐?是河北长久以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这指出了河北经济发展的难点所在、希望所在、出路所在。
去产能调结构,对河北来说并不容易。GDP数据缩水、财政收入减少以及衍生的失业等民生问题,每个转型的城市大多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河北也不例外。
但落后产能不去,“高投入、低产出,高耗能、低效率”,只会让河北发展的包袱越来越重,禁锢发展质量与可持续性。
“去产能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更是不可回避的阵痛期,长痛不如短痛!”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句句铿锵,他要求河北上下要强化督导考核和问责问效,以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扎实成效,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爱和殷切希望。
治本攻坚
共建共享同一片蓝天,每一位群众同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打出了一套压能、减煤、治企、降尘、控车“组合拳”。
将去产能的“手术刀”果断挥向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十三五”期间,提前超额完成钢铁、煤炭、焦化、水泥、平板玻璃、火电等重点行业去产能任务,退城搬迁和关停重点污染工业企业58家。环京的廊坊、保定钢铁产能全部退出,成为“无钢市”。同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正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上大步前行。
大力推进散煤治理和清洁替代,发展绿色能源,坚持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把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和张家口市、辛集市及定州市全部列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重点实施散煤清洁替代。“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双代”工程改造1125万户,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散煤清零,山区和坝上地区实行洁净煤兜底全覆盖。
持续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2020年,京津冀诞生首部区域协同立法,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同一文本同步施行。实施国六排放标准,大力推进“公转铁”和“海铁联运”,开通多式联运线路30条,地方铁路货运比例持续提高。
……
治本攻坚,重点突破,河北上下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曾经的高频词“雾霾”出现得越来越少,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绿色发展
近年来,河北持续深化“去调转”,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交出了一份“有质量”的生态答卷,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河北省坚持一天一天努力,一微克一微克争取,以尺寸之功积民生之利——
PM2.5平均浓度连续下降,“十三五”时期降幅近40%!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5.03,同比下降11.8%;PM2.5平均浓度为4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8%;优良天数达到256天,同比增加30天,优良天数比率69.9%,河北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2013年以来最好水平,全省PM2.5平均浓度和优良天数两项约束性指标均超额完成“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和“十三五”规划目标。
夜幕降临,蓝天白云之后迎接我们的,又会是一个繁星闪烁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