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领导红色钢铁工业发展历史回顾
百年炙焰炼初心,百年铁肩担使命。打开10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壮丽画卷,中国共产党始终为钢铁工业发展领航定向,领导钢铁工业“起步”“筑基”“跨越”“转型”,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百年红色钢铁崛起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老一辈钢铁人组织工人运动、创建红色钢厂、进行护厂斗争,在起步中铸就中国钢铁强大红色基因,为救国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将汉冶萍、本溪湖两大主要钢铁厂作为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1921年秋,著名工人运动领袖林育英到大冶钢铁厂传播马克思主义,钢铁行业由此点燃革命的火种,逐步呈现燎原之势。这一时期,汉阳铁厂工人大罢工、本溪湖煤铁公司八二三大罢工等先后爆发,有力地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1948年1月,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个铁厂——故县铁厂(首钢长治钢铁前身),炼出了第一炉铁水,结束了根据地不能生产灰口生铁的历史,极大地提高了炮弹生产能力。1949年铸造炮弹产量达175.6万发,为1947年的8.4倍,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军火支持,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全国解放事业推进,老一辈钢铁人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到保护当地钢厂的伟大行动中,留下了“重钢十八勇士护厂”等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起步保留了宝贵“火种”。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党的领导下,钢铁工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中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为兴国大业奠定了钢铁之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将发展钢铁工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重心。毛泽东同志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1949年至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期,党中央将重点抓好鞍钢、本钢、重钢等钢铁企业恢复投产作为钢铁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一五”期间,新建武钢、宝钢、北满钢厂、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碳素厂、热河钒钛厂和改扩建鞍钢、本钢等156个援建项目中的8大钢铁项目,投资额占援助总额近一半。“二五”期间,根据中央战略部署,钢铁工业进行了“三大(年产超过100万吨大型钢铁厂)、五中(年产30—50万吨中型钢铁厂)、十八小(18个省区市建设18个年产10—30万吨小型钢铁厂)”建设。1964年开始,推进以西南攀钢、西北酒钢等为代表的“三线建设”。经过这3次钢铁建设高潮,基本建成了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东中西布局,结构比较完整、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中国钢铁工业体系。钢产量从1949年的15.8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3178万吨,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钢铁支撑。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党的领导下,钢铁工业开始挣脱计划经济的体制桎梏,迈开了市场化发展、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步伐,实现了大国钢铁的伟大跨越,为富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工业改革创新、一马当先,全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7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现代化,推动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举全国之力建设现代化宝钢的决策部署。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第二天,新中国钢铁工业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技术最新的宝钢工程在东海之滨打下了第一根桩,中国钢铁迈开了追赶世界一流水平的步伐。这一时期,钢铁工业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改革实践。首钢入选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企业,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政策;邯钢创立并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马钢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在香港挂牌上市;广大钢铁企业从实际出发,展开“精干主体、分离辅助”改革,企业焕发了全新生机与活力。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钢铁工业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洗礼中谋发展、强实力,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崛起成为世界钢铁第一大国,钢铁短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钢铁工业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打赢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实现强国大业砥砺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工业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大刀阔斧去产能调结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十三五”期间,压减钢铁过剩产能超过1.5亿吨,出清“地条钢”产能1.4亿吨,完成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上限目标任务,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产业集中度大大提升,行业迈出了脱困发展的新步伐。在打赢蓝天保卫战中,钢铁工业全面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污染物治理技术和排放水平达到世界领先。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广大钢铁企业勇担社会责任,投入大量帮扶资金、派出大批扶贫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行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钢铁力量”,全行业4名个人、7个集体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表彰。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钢铁行业积极支援抗疫、展现无私大爱,坚持“控疫情、强保障、保安全、稳经营”工作方针,率先恢复并保持了平稳运行态势。
二、党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钢铁工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保障,为共和国挺起了钢铁脊梁。
(一)产量领先体系完备,崛起成为世界钢铁工业大国。70多年来,中国钢产量从缺钢少铁到世界第一,产生了质的飞跃。1949年,中国钢产量仅有15.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比例不到0.1%。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仅用47年就成为全球第一产钢大国,至今连续25年稳居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第一位,创造了世界钢铁发展史上的奇迹。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下,中国钢产量于2003年突破2亿吨、2005年突破3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2008年突破5亿吨、2010年突破6亿吨、2012年突破7亿吨、2013年突破8亿吨、2019年突破9亿吨,2020年达到10.65亿吨。我国建立起了全世界产业链最完备、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工业生产体系,钢铁工业成为中国工业中最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之一。
(二)品种丰富质量提升,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70多年来,钢铁工业不断开发短缺品种、调整产品结构,改善产品质量,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只能冶炼100多个钢种、轧制400多个品种规格钢材,到20世纪90年代,已能生产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等高端产品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4000个左右钢材规格。如今,我国22大类钢铁产品中有19类自给率100%,其他3类超过98.8%。汽车用钢、大型变压器用电工钢、高速钢轨、高性能长输管线用钢等产品已稳步进入国际第一梯队。第三代汽车用钢、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高强度海工钢、船用高强度宽厚板和LNG(液化天然气)船用钢材、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及高速车轮、高牌号取向和无取向硅钢、高档不锈钢等高端钢材产品开发和新材料研制不断取得突破,为国防军工、大国重器、重点工程提供了一大批关键材料和产品,为国家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自主创新步伐加快,钢铁技术装备跻身世界一流。70多年来,中国钢铁工业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一路奋起直追,现已跻身世界钢铁工业设计和设备制造、施工建设综合能力最强国家行列。基本实现了焦化、造块、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主要工序主体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大型冶金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钢铁工业智能制造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宝武、沙钢、南钢等企业建立了一批“黑灯工厂”和智能车间,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工厂还入选了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灯塔工厂”名单。攻克了攀枝花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等一批世界性技术难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行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钢协会员钢铁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总额达2.17%。截至2020年末,会员钢铁企业共设立260家研发机构,拥有研发人员4.97万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全行业有效发明专利数由2015年的9800余件增加至2020年的2.16万件。
(四)节能环保绿色低碳,能耗环保水平达到世界领先。70多年来,钢铁工业不断提升“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标准,推行清洁生产和采用节能环保技术,绿色发展取得明显进步。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从1949年的3吨标准煤左右降低到2020年的545千克标准煤,高炉利用系数从1952年的1.02吨/立方米·日提高到2020年的2.68吨/立方米·日。重点钢铁企业节水和废水治理减排方面已达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吨钢耗新水由2005年(下同)的8.6吨降低到2.45吨,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83千克降低到0.37千克,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2.18千克降低到0.39千克。近年来,钢铁工业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行了世界环保标准最严苛的超低排放改造,超过1亿吨粗钢产能已通过全流程超低排放评估监测和公示,220多家企业约5.6亿吨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建成了一大批花园式工厂、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工厂、4A级工业景区。重点钢铁企业响应号召、积极行动,谋划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线和实施方案,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争做碳达峰、碳中和的先行者。
(五)勇立潮头改革示范,探索创新一批成功经验模式。70多年来,钢铁工业在党的领导下,始终走在体制机制改革前沿,勇当改革先锋。从“鞍钢宪法”到首钢承包制,再到鞍钢“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老企业技术改造之路、武钢走质量效益型道路、“邯钢经验”、宝钢现代化企业管理经验等,涌现出一批闻名全国的管理创新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企业开启了新一轮深化改革和管理创新。如中国宝武积极探索投资公司“以管理资本为主”的运作模式;鞍钢以启动规范建立董事会工作为标志,完成了从产线管理向集团管控的转变;首钢深化综合改革试点,成为市属国企唯一试点单位。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钢铁人面对不同历史阶段发展中的难题不等不靠不要、锐意改革创新,引领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六)产业聚集结构优化,涌现一批世界级影响力企业。70多年来,中国钢铁企业实现大跨步发展。1949年只有钢铁生产企业19家,1978年只有鞍钢年产量超过500万吨。2020年,年产钢量1000—2000万吨的钢铁企业16家,2000万吨以上的9家,其中中国宝武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集团,钢产量遥遥领先,达到1.15亿吨。据世界钢铁协会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大陆有28家钢铁企业进入全球钢铁企业2020年钢产量前50名榜单,7家钢铁企业进入前10名。自2004年7月宝钢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以来,上榜钢铁企业持续增加,至2021年已有中国宝武、河钢集团、青山控股等9家钢铁企业,以及中国五矿(含中国中冶)、中信集团(含中信特钢)、陕煤化工(含陕钢集团)等3家涉钢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七)扩大开放合作共赢,国际钢铁产能合作成效显著。70多年来,尤其改革开放后,钢铁工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企业抢抓“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投资重点逐步由获取资源为主转向在钢铁冶炼和加工配送等产业链整体布局,涌现出一批重要的海外钢铁项目。如河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把河钢塞钢打造成了中国与中东欧国际产能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样板工程;敬业集团收购英国钢铁、建龙收购马来西亚东钢、德龙钢铁建成印尼德信钢铁项目、青山钢铁建成青山钢铁印尼不锈钢产业园等。冶金建设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中大显身手。如中冶赛迪承建的台塑越南河静钢铁厂2号高炉点火投产,实现了国际千万吨级绿地钢铁系统设计和全产业链输出,带动了4000立方米级大型高炉技术、标准和装备整体成套出口。
三、党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70多年来,中国钢铁依靠“五个始终坚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阔步前进,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的政治保障。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利用举国体制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初步建立起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奠定了新中国钢铁之基。改革开放后,钢铁工业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工业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去产能为中心,行业形势显著好转,迈上高质量发展道路。铁的事实说明,党的正确领导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是钢铁工业铸就辉煌的根本原因。
(二)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推动中国钢铁强势崛起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钢铁工业通过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革除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的弊端,充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和约束功能,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实现资源全球配置,与世界强企同台竞争,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使我国快速跻身世界钢铁大国之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促进了民营钢铁企业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了沙钢、中天钢铁、建龙等一批钢铁企业巨头。民营钢铁企业从无到有,2020年粗钢产量占比达到63.2%,极大地激活和促进了钢铁行业的整体发展进步。
(三)始终坚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的强劲引擎。70多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始终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社会发展对钢铁材料的强劲需求又促进了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1950年,我国消耗钢材82万吨,生产41万吨,缺口41万吨;1978年,消耗钢材3038万吨,生产2207万吨,进口831万吨。改革开放以后,钢铁生产稳定持续增长,仍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1978年至1992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4%,钢材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6.4%,钢材生产量年均增长8.4%;1993年至200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1%,钢材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7.5%,钢材生产量年均增长7.2%。进入新世纪后,尤以汽车、住房、家电为主的消费升级,拉动了中国钢产量和质量的快速提升。正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命运、共成长,钢铁工业获得了自身的长足发展。
(四)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70多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始终坚持向技术创新要效益。从自力更生、自我研发,转变为引进、消化国际先进冶金技术提高钢铁生产能力;从由政府部门及其科研、设计单位主导钢铁企业技术进步,转变为钢铁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投资、研发、组织主体,并把技术进步作为企业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从模仿、跟随国外先进冶金技术转变为自我集成、自主研发、原始创新,实现工艺装备国产化。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钢铁工业技术装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艺技术全面现代化。“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冶金科学技术奖410余项。
(五)始终坚持红色钢魂薪火相传,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的精神法宝。从首座红色钢厂故县铁厂创始人陆达、重庆解放前夜护厂壮烈牺牲的简国治等“十八勇士”,到“高炉卫士”孟泰、发明“万能工具胎”的王崇伦、“勇攀高峰”的马万水工程队、“当代愚公”李双良、“一代焊神”曾乐,再到“改革先锋”刘汉章、“当代雷锋”郭明义、“时代楷模”李超和河钢塞钢管理团队,以及“七一勋章”获得者、大国工匠代表艾爱国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唐笑宇、宋嗣海、王利等一代又一代钢铁人,集结在党的旗帜下,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壮大前赴后继、艰苦奋斗,谱写出一曲曲钢铁精神的时代赞歌。钢铁人杰出代表身上所展现出的红色钢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我国钢铁工业攻坚克难、铸就辉煌的制胜法宝。
四、做大做强钢铁工业,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回首百年路,红焰腾腾、百炼成钢;展望新征程,铁骨铮铮、再铸荣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钢铁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对钢铁工业的绝对领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保障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效供给,坚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钢铁材料和核心技术,努力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钢铁强国建设。
(一)坚定不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在新的百年征程上,全行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摆在首位,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提高党员干部人才队伍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廉洁自律、防腐拒变的政治生态,积极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中国钢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二)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实践,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各产业对钢铁品种质量不断提升的新要求。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集中行业内外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成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圈。
(三)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碳达峰、碳中和是钢铁工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贯穿始终的重大任务。钢铁行业将坚决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理清思路、形成共识,整合产学研用力量,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争做实现“双碳”目标的先行者。
(四)坚定不移走智能制造转型之路。智能制造是钢铁工业面向未来的重大主题,也是全行业实现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的必由之路。钢铁行业将充分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契机,将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融入钢铁制造和运营决策过程中,全面培育钢铁发展新动能。
(五)坚定不移走严格控制产能之路。钢铁行业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定力巩固“十三五”钢铁去产能成果,在保障有效供给基础上严控新增产能。积极转变思路,着眼于实现“双碳”目标的大局,彻底摒弃片面依靠规模扩张的旧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主动作为,减量发展。充分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处理好需求、产量、资源、低碳的关系,确保优胜劣汰,确保钢铁行业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六)坚定不移走优化产业结构之路。产业集中度低是长期以来制约钢铁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十四五”期间必须解决的痛点问题。钢铁行业将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市场化原则,坚决支持优秀钢铁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鼓励其在重组过程中优化布局、削减产能,有效提高产业集中度。
(七)坚定不移走资源保障安全之路。解决以铁矿石为主的资源保障问题关乎我国钢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其治本之策是增加铁资源的开发和供给。钢铁行业将加快推进海外资源开发,尽快形成有效供给能力;在用好国际市场废钢资源的同时,推进国内废钢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扩大国内矿供给,提高国产矿资源保障能力。
(八)坚定不移走对外开放合作之路。抢抓国际产能合作重要机遇窗口期,坚持市场化原则,全力规范市场行为,努力拓展国际化合作广阔空间。从铁平衡和碳平衡的角度,对钢材进出口进行多维度深入分析,鼓励供应链驱动的钢材出口,鼓励钢铁企业开展跨国产业链合作。在行业国际组织中积极发声、展现作为,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