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

冶金信息装备网

  • 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0311-88357930
当前位置1: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聚焦 » 正文

李新创:双碳目标下的钢铁节能理念创新与能源结构重塑探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1-13  来源:兰格钢铁网  浏览次数:532
 
核心提示: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钢铁行业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碳排放行业,全球钢铁行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2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5%,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必须走脱碳化发展道路。国内学者对钢铁低碳转型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国钢铁低碳转型发展路径主要包括降低需求、提高能效、创新工艺3个方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实现CO2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

降低需求和创新工艺受经济环境、产业协同及社会废钢积蓄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节能及能效提升是能够把控且最为行之有效的举措,也是实现“碳达峰”战略目标最重要、最经济的手段。“碳中和”战略目标要求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国家明确提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国家发改委、能源局2021年2月发布《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

可再生能源有间断不稳定的先天不足之处,较难实现连续稳定供能的要求。而钢铁行业有较大的节能潜力、丰富的二次能源,能够与可再生能源形成良性互补。钢铁行业需创新节能理念、重塑能源结构,在认知、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全面提升,充分发挥钢铁能源转换功能,全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1 钢铁用能现状及特点

中国钢铁工业节能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工艺流程结构不合理、钢铁生产和能源利用匹配难、节能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等问题,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

钢铁联合企业主要能源消耗为煤炭和电力,余热余能资源巨大。副产煤气是利用相对较好的二次能源,副产煤气除了供应生产系统外,富余的还被送至煤气电厂转化为电力。得益于发电技术进步,目前超高温亚临界参数机组的效率超过40%,但是在煤气及蒸汽耦合利用方面仍有提升潜力。

对于部分容易被忽视的用能单位,如北方地区解冻库,很多企业在冬季简单使用高品位的焦炉煤气燃烧产生的烟气进行烘干解冻,存在严重的高能低用现象。

2 钢铁用能的几项基本原则

2.1 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定律是用能的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说明能量在数量上是守恒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各种形式的能量在质量上的不同,能源的转换是有方向性的。能源利用基本原则就是保持输入系统的能量与供给用户所需的能量之间在数量上平衡,在质量上匹配,使系统热效率和?效率达到最大化。

2.2 系统最小外部损失

外部的损失,即有形的损失,包括由废气、废液、废渣、冷却水、各种中间物压缩气体或产品带走的能量损失,以及跑、冒、滴、漏造成的损失,另外还有保温不良的散热损失等。这些损失多为表面的,较容易发现,目前大都已得到缓解或利用,只有保温方面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2.3 最佳推动力原则

一切动力的传输和转化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热力势差(温度差、压力差、电位差、化学位差等)推动下进行。需采取多种措施进行优化,以寻求过程进行的最佳推动力。按用户所需能量的数量等级或品位要求,选择适当的输入、输出能量进行匹配。用能的过程即为用能质量、品位合理优化,寻出最优推动力的过程。例如工艺加热温度只需要120 ℃时,供给加热的蒸汽宜在0.3~0.5 MPa压力范围、130~150 ℃温度范围,不应使用0.8 MPa以上压力的蒸汽。

2.4 能源梯级利用原则

能源梯级利用的基本原则是“分配得当、各得所需、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关键在于温度对口,站在系统的高度综合利用好各种能源,而不是追求单一生产设备或工艺的能源利用效率。

3 钢铁多能互补与储能相结合的创新理念

中国钢铁行业节能工作的进步,得益于节能技术的不断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上几项用能原则进行系统节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及钢铁节能空间日趋变窄的严峻形势下,亟需在传统节能理念的基础上创新变革,加快推进钢铁能效提升,重塑钢铁能源结构。

能源的多能互补创新,是极为重要的能源合理利用的方法措施,可以在不同条件下按不同方式进行合理应用,实现1+1>2的产出效益。多能互补将实现不同种类能源和燃料的相互补充与综合利用,既包括不同种类能源的互补,也包括同一类能源不同种类燃料之间的互补。通过创新化学能释放与利用理论,发展基于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有机结合多层次不同品位化学过程与动力循环,实现燃料化学能源与物理能的综合梯级利用。储能系统可有效解决余热利用的间歇性、波动性及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构建多能互补与储能系统相结合的能源体系,能源利用效率将会得到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也得以最佳利用。

钢铁企业具有丰富的二次能源,与其他行业相比更具发展多能互补与储能系统的条件,以下介绍几项应用案例。

3.1 钢铁二次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互补

钢铁行业可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有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钢铁企业大面积的厂房具有发展屋顶光伏发电的天然优势,临江靠海的钢铁企业具有发展风力发电的资源条件。宝武集团利用厂房屋顶建设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达90 MW,鞍钢集团鲅鱼基地建设了总装机容量14 MW的风力发电机组。然而,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断不稳定的先天不足,较难实现连续稳定供能的要求。

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互补在其他行业已经有了成功应用,如大唐天威嘉峪关10 MW光煤互补项目、内蒙古额济纳旗250 MW风光煤互补示范工程。这些示范工程以燃煤与光伏、可再生能源互补,其经济性、洁净度方面远比不上钢铁企业的副产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及焦炉煤气。可以利用钢铁副产煤气可调节性强的优势,与只能间断供能的太阳能、风能组成一个多能互补供能系统,并探索可再生能源与副产煤气、余热余压自发电机组相衔接的智慧电力供应网络建设,促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

钢铁企业丰富的低温余热资源可用于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备生物质能,开展生物质能和钢铁余热的“资源-能源-再资源”综合利用,一方面增加钢厂生物质能利用,另一方面也为钢铁企业拓展余热利用功能增加了途径,形成的生物炭可用于荒漠治理与碳汇。

3.2 钢铁不同高低品位能源的互补

钢铁余热余能中煤气是属于高品位能源,而烟气的品位较低,参数(流量、压力及温度)有较大的波动性,且钢铁生产对低压蒸汽的需求量很少,多数只能用于产生较低压力、温度的蒸汽进行冷凝式发电,发电效率较低(10%左右)。

3.3 储能系统的创新应用

储能是能源科学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能量转换和利用的过程中,常常存在供求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匹配,如电力负荷的波峰波谷,太阳能、风能和海洋能等清洁能源的间歇性,工业窑炉的间断运行等。由于储能技术可以解决热能供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匹配,因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储能在钢铁生产一直有被应用,煤气系统中的“煤气柜”作为煤气缓冲与储存装置,在系统中可以视为储能(蓄能)设备,这是钢铁工业能源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蓄能设施;蒸汽系统中,蒸汽蓄能器也是一种重要的蓄能装置。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更加注重储能系统在钢铁生产中的创新应用。对于烧结、转炉等波动较大的热源,设置储能(储热)装置在烟气量大或烟气温度偏高时,将锅炉入口烟气通过接出的分支管道,分流给烟气储能装置进行热量储存;当烟气不足时,储能装置切换到放热模式,将储能装置存储的热量以烟气的形式放热进入锅炉,维持锅炉进口烟气量和烟气温度的稳定,从而维持汽轮发电机组进汽量和进汽温度的稳定,增加机组运行稳定性。当用户用电有峰谷价差时,将谷电时段进入烧结余热锅炉的部分烟气分流进入烟气储能装置进行热量存储,在峰电时将热量放出;通过烟气储能装置将部分谷电发电量转移至峰电时间段,获取峰谷电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储能装置还能解决炉侧短时故障带来的紧急停机、系统防冻等功能问题。储能系统一般由烟气固体储热装置、烟风管道系统、除灰系统等组成。

储能系统的创新应用给钢铁企业带来多种益处:一是稳定煤气、蒸汽的参数提高余热发电机组发电效率;二是利用电网的谷价电生产,由储热系统将余热储存,在电价高峰时段用储存的余热发电,企业少用电网的峰价电,通过峰谷套利的形式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三是参与电力辅助服务,通过低成本电力和服务补贴,增加企业收益。

4 能源资源环境、高效清洁低碳一体化协同创新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从中长期看要求钢铁行业乃至全社会实现能源资源环境、高效清洁低碳一体化协同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发展方向:加速发展绿色能源,包括开发应用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化石能源的洁净化利用,积极探索清洁高效或零排放的可持续发展洁净能源技术与系统,实现能源、资源与环境一体化,通过开拓燃料化学能利用或释放新方式,探索燃料化学能传递和释放过程中有效分离污染物的方法,同时实现燃料化学能的高效利用与污染物低能耗分离回收。

钢铁生产过程是一个高温物理化学反应及二次能源集成耦合优化的过程。化工系统只注重产品的回收率及其品质质量是否达标,能源系统只注重能源转换效率,生态系统则只注重各种环境指标能否达标。但从总系统分析,以上化工、能源、生态若按单系统考虑均会出现问题。从长期来看,若要从根本上克服钢铁能源系统波动大及一次性粗放燃烧的特点,需以更高的站位,走能源资源环境、高效清洁低碳一体化协同创新道路,构建化工-能源-生态一体化用能系统,进行合理优化与集成,实现能效提升及协同碳减排。

化工-能源-生态一体化用能系统一般需关注以下方向:一是实现化学能与物理能的综合梯级利用;二是打破独立循环系统各自发展造成的阻碍热力与环保性能提高的障碍,以实现不同用能循环的有机整合;三是寻求关键技术、材料、工质等的突破,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循环系统集成。

5 结论

(1)中国钢铁低碳转型发展路径主要包括降低需求、提高能效、创新工艺3个方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实现CO2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

(2)钢铁行业存在较大的节能潜力,尤其在煤气及蒸汽耦合利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潜力;钢铁行业拥有丰富的二次能源,但该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及品质参差不齐的特征。

(3)热力学定律、系统最小外部损失、最佳推动力、能源梯级利用等原则,是钢铁节能工作的基本理念,必须坚决执行。

(4)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及钢铁节能空间日趋变窄的严峻形势下,亟需在传统节能理念的基础上创新变革,构建多能互补与储能系统相结合的能源体系,加大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加快推进钢铁能效提升及能源结构优化。

(5)中长期来看,需以更高的站位走能源资源环境、高效清洁低碳一体化协同创新道路,构建化工-能源-生态一体化用能系统,进行合理优化与集成,实现能效提升及协同碳减排。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电子期刊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冀ICP备13016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