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

冶金信息装备网

  • 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0311-88357930
当前位置1: 首页 » 新闻资讯 » 钢厂动态 » 正文

攀钢钒钛重组路三年越走越窄 股价大跌7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28  浏览次数:216
 
2010年12月16日,攀钢钒钛发布重组预案称,拟以钢铁相关资产置换鞍钢旗下的鞍千矿业、鞍钢香港及鞍澳公司的全部股权。

  对此,华南某有色行业分析师表示:“钢铁厂亏损严重,向上游转型去搞矿山是一种方式,但是能不能转型成功,要看公司自己的资源和能力。”

  根据当时攀钢钒钛给出的盈利预测,在不考虑澳洲矿山利润贡献的情况下,置换成功后攀钢钒钛2010、2011年的净利润底线为13.5元、18.6亿元,对应EPS为0.24元、0.32元。若考虑进澳洲矿山的利润贡献,据长江证券研报测算EPS,2010年0.25元,2011年0.51元,2012年0.84元,2013年1.05元。

  历经近一年努力,攀钢钒钛重组终于在2011年12月23日获得证监会核准,进入实质性进展阶段。

  不过此时长江证券已根据市场变化将其2011、2012年EPS预测下调至0.45元、0.74元。

  真正进行资产交割是在2011年12月31日。置换后2011年攀钢钒钛实现净利润27.05亿元,EPS为0.47元,基本符合预期。

  此后攀钢钒钛将进入新的篇章——基本定型为矿产资源类企业。与此同时,机构对攀钢钒钛最大的意见分歧开始显现。

  记者接触到的前述华南研究员认为,“重组虽然做成了,但能不能转型成功还不一定,它收购的这些东西还要进行整合,短期之内在业绩上不会有多大体现。”

  分析师阵营里面分化出了“乐观派”和“保守派”。国信证券分析师最乐观。据其预测,2012-2014年公司EPS为0.54、0.75和0.9元。兴业证券也表示高度看好,预计2012-2013年EPS分别为0.51元、0.71元。群益证券(香港)则最为保守,其分析师预测攀钢钒钛2012-2013年EPS为0.25元和0.31元。华泰联合证券、安信证券也给出了相对谨慎的预测。

  之后,随着2012年中报、三季报连连显示业绩低于市场预期,各机构不断大幅下调盈利预期。如,兴业证券将2012-2013年EPS的预测变为了0.12元和0.23元,长江证券给出的预测是0.1元和0.19元。

  然而,连最谨慎最及时调整的预测也被现实打败。

  2012年,攀钢钒钛实际仅实现净利润5.93亿元,实现EPS0.07元,远远低于此前所有机构的预测。而公司给出的解释,把矛头指向市场——“矿价下跌”和“投资收益未达预期”。

  对此,前述华南研究员表示,“攀钢重组的消息一出来,分析师做预测都是建立在重组成功的前提假设下,根据公司既定的重组方案进行判断。但实际情况跟分析师的预测差距蛮大。业绩达不到预期,研究它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步入2013年,机构的意见分化更为严重。14家机构有一半选择了放弃跟踪。

  招商证券、齐鲁证券、安信证券等7家券商共对攀钢钒钛发布了101份研报,其中齐鲁证券的预测最保守,预计2013年EPS为0.05元;招商证券的预估最“大胆”,达到0.34元,意见分歧较大。

  不过随着一季报、中报以及三季报持续显示业绩未达预期,机构们也在纷纷下调其盈利预测——EPS均值从6个月前的0.27元下降到0.1元。华泰证券、招商证券甚至给出了“中性”、“审慎推荐”评级。

  2013年三季报显示,攀钢钒钛1-9月实现净利润6.07亿元,EPS仅0.07元。7家机构最新给出的2013年每股收益预测是,最低0.07元,最高0.16元(二者均值0.1元),仍存在较大分歧。

  不确定性依然在攀钢钒钛身上笼罩。

  业绩未达预期,机构全线撤退

  预期太丰满,现实太骨感。顶着重组光环的攀钢钒钛,让机构爱恨交织。

  “应该说从2012年年初开始我们就不怎么研究攀钢钒钛了。”曾跟踪攀钢钒钛的分析师表示已早早放弃跟进,“主要是重组后业绩迟迟达不到预期。”

  前述国内知名买方机构人士也表示,“这只股票,我们研究员不推荐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了。”

  重组前后近3年光景,曾经作为基金“重仓股”的攀钢钒钛一度走向门庭冷落。

  据记者统计,2010年重组启动之初,截至年末共有6家基金公司19只产品重仓攀钢钒钛。2011年随着重组持续推进并获证监会核准,基金投资热情高涨,截至年末共有21家基金81只产品重仓攀钢钒钛。到2012年重组完成,业绩迟迟未见兑现,当年年末仅剩9家基金公司15只产品重仓攀钢钒钛。从2013年开始,已经没有任何一家基金公司重仓攀钢钒钛。

  从数据来看,机构不光是放弃重仓,而是全线撤退。

  据记者统计,2010年末,攀钢钒钛身后共有61个机构股东,涉及财务公司、基金公司、券商、信托公司等机构,合计持股比例高达42.93%。2011年末,机构股东一度增加到86个,不过合计持有攀钢钒钛的股权比例却缩减为18.86%。到2012年末,机构股东进一步增加到124个,持股比例却减至17.65%。

  这种撤退的决心在进入2013年之后尤为明显。一季度末攀钢钒钛仅剩8家机构股东驻扎,合计持股9.36%,二季度机构股东一度大增至84家,但仅持股12.43%。直到三季度末,持有攀钢钒钛的机构股东仅有6家,合计持股仅6.42%。

  对此,机构给出的解释均是,“业绩还远远达不到预期。”

  在业内人士看来,攀钢钒钛未能取得市场预期结果,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外部市场原因。

  早在重组完成之初,已有从攀钢钒钛离职的人士评价,“攀钢钒钛虽已完成重组转型任务,但业绩高增长的可能性仍较小。新鞍钢集团会在处于钢铁行业上游矿产资源的攀钢钒钛和处于下游炼钢等钢铁主营业务的鞍钢股份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不会让攀钢钒钛吃得太饱,也不会让鞍钢股份饿着。”

  攀钢钒钛虽然彻底剥离了此前的钢铁资产,实现了向资源公司转型,但实际上的整合之路还远远没有完成。

  彼时市场人士曾指出,“由于依然摆脱不了老牌国企桎梏,攀钢钒钛在人事管理、决策运行效率等方面并不顺利,攀钢和鞍钢依旧各自为政,同时还和鞍钢集团、鞍钢股份涉及多重的利益博弈,这都将影响到攀钢钒钛的经营情况,无法发挥出资源产品应有价值。”


 
关键词: 攀钢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电子期刊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冀ICP备13016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