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利润很低,炼一吨钢据说只能买一根棒棒糖。”国内某知名买方机构人士表示,“所以说钢铁企业想转型的很多。”而在政策方面也一直支持钢铁业加快兼并重组。而攀钢钒钛便是钢铁行业急于转型的一个缩影——早在2010已着手推进与鞍钢集团的重组。
根据攀钢钒钛发布的重组盈利预测,机构甚至一度相信,它将成为中国版“力拓”、中国的“淡水河谷”,并且扎堆重仓。
但事与愿违。
据统计,2010年重组启动之初,截至年末共有6家基金公司19只产品重仓攀钢钒钛。2011年随着重组持续推进并获证监会核准,基金投资热情高涨,截至年末共有21家基金81只产品重仓攀钢钒钛。到2012年重组完成,业绩迟迟未见兑现,当年年末仅剩9家基金公司15只产品重仓攀钢钒钛。从2013年开始,已经没有任何一家基金公司重仓攀钢钒钛。
从数据来看,机构不光是放弃重仓,而是全线撤退。
市场人士曾指出,“由于依然摆脱不了老牌国企桎梏,攀钢钒钛在人事管理、决策运行效率等方面并不顺利,攀钢和鞍钢依旧各自为政,同时还和鞍钢集团、鞍钢股份涉及多重的利益博弈,这都将影响到攀钢钒钛的经营情况,无法发挥出资源产品应有价值。”
早在重组完成之初,已有从攀钢钒钛离职的人士评价,“攀钢钒钛虽已完成重组转型任务,但业绩高增长的可能性仍较小。新鞍钢集团会在处于钢铁行业上游矿产资源的攀钢钒钛和处于下游炼钢等钢铁主营业务的鞍钢股份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不会让攀钢钒钛吃得太饱,也不会让鞍钢股份饿着。”
攀钢钒钛虽然彻底剥离了此前的钢铁资产,实现了向资源公司转型,但实际上的整合之路还远远没有完成。
在业内人士看来,攀钢钒钛未能取得市场预期结果,除去外部原因还应从内部管理和资源分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