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金秋十月,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亿万人民共赴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这是满怀希望的再出发——
2023年初春三月,党的二十大后的首次全国两会胜利召开,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之年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奋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乘势而上,坚定信心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3月6日,启蛰时分,万物沐春。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亲切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走过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中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
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沉着应对,不信邪、不怕压、不避难,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时间,开启新的书写;发展,翻开新的华章。
更清晰的广阔前景,指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目标如灯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让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加清晰完整。
“蓝图已经绘就,如何铺展决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中国宝武马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毅代表说,近年来,我们更加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展格局更大、后劲更足,营收从2020年的1200多亿元提高到去年的2200多亿元。
翻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开局之年,一系列部署指引发展方向。
“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同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相适应。短期看,有利于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提振信心、引导预期;长期看,为实现2035年中长期增长目标创造条件,有助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龚六堂委员说。
更明确的特征优势,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提出九大本质要求以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这些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内涵的认识,也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周黎安委员说。
“十年来,常州市经济总量增长一倍、PM2.5浓度下降一半,让我们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更有信心。”江苏省常州市市长盛蕾代表说,新征程上将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描绘“水清岸绿、空气常新、净土丰饶、鱼水和谐”的常州新画卷。
这是在江苏省常州市拍摄的春秋淹城遗址与武进城区景色(2022年8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立足中国大地,植根中国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
今年春节,在保留原生态艺术特色基础上,引入现代美学理念及创作手法的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一经上演一票难求。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我们正是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新需求的角度,让传统艺术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研究木卡姆艺术已有30多年,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团长地力下提·帕尔哈提代表说,今年就加大非遗保护力度等提出建议,让更多人关注、关心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在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剧场,演员在表演《木卡姆印象》(2017年8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委员这样描绘自己的梦想:
“我有一个旅游梦,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文明的人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相互往来,在旅行中欣赏美丽风景,体验美好生活,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信心和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树立了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的典范。
“新时代十年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可以走出一条和西方不一样的、因地制宜的现代化之路。”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委员说,只有真正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尊重发展规律的道路,才能真正走通走顺,同时给予其他经济体以借鉴。
宏阔画卷,铺展万千气象。
我们党历经百年奋斗,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必将带领人民在新征程上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天地。
筑牢根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3月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灯光璀璨,暖意融融。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方向。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
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之道,更是首要任务。
从国际看,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但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从国内看,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繁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委员说,我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要看到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高质量发展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春日暖阳下,已经启用的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的聚变堆项目园区一派繁忙景象。从空中俯瞰,这片基地状如“凤凰展翅”,寄托着人类点燃聚变之灯的清洁能源梦想。
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对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进行升级改造(2021年4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安徽省合肥市市长罗云峰代表说,作为第二个获批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坚定不移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聚力建设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要素的“科大硅谷”,勇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这是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中国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数字车轮智慧工厂(2022年1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南方科技大学建校只有12年,但实现了飞跃发展,产出一批原创科研成果,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新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代表说,中国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委员说,人口规模巨大,国民收入不断增长,形成了庞大的国内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交通运输设施不断完善,为形成统一大市场提供了便利;在商品市场发展的同时,生产要素市场迅速发展。“这种全面发展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成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月31日,工人在重庆市黔江区工业园区一电子科技公司生产车间加工电子元件。新华社发(杨敏摄)
作为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目前已形成“多点支撑”产业格局。“我们将全力加速电子、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力争到2027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8%。”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蓝庆华代表说。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季美景风光好,步换景移是大湾……”在大别山腹地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农民大舞台上,村民们自导自演的快板——《乡村振兴写新篇》道出这个小山村从深度贫困村迈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巨大变化。
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村民在生态茶园采摘茶叶(2022年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委员说,现在入村旅游公路正在改扩建。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全村逐渐走出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农产品加工的特色发展之路。“乡村振兴的路上,大伙儿有盼头更有劲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严守耕地红线,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征程上,一系列新谋划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的村民在照料兰花(2018年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正是江南春好时,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的兰花基地幽香扑鼻,前来赏花、参观非遗花雕、学习押花工艺的游客络绎不绝。去年,这里的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2万元。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身处共同富裕示范区,我们深感必须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棠棣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明代表说。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难点在农村,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焦点仍然在农村。”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代表说,不仅要推动生产发展,还要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民跟上时代步伐、共享发展成果。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加强养老服务保障,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中亮出更多民生举措,呼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高质量发展中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幅幅中国式现代化图景让人满怀期待。
聚势而为,共赴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
大型塔吊挥舞巨臂、施工机械隆隆作响、工地园区热火朝天……江苏南通今年一季度已新开工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99个、重点基建项目79个,以“奔跑”的姿态奋力开新局。
“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南通市市长吴新明代表说,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虽然前路有不少挑战,但南通正迎来新一轮黄金机遇期、站上跨越发展的新风口。“我们将以强烈的历史紧迫感抢占先机、放大优势、寻求突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尤其要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
新征程上,要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
新时代十年来的伟大变革雄辩证明:“两个确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信心之本,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胜利之源,是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这是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的中冶赛迪装备有限公司冶金装备生产车间(2021年9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曹清尧代表说。
3月1日,在长城汽车重庆永川生产基地焊装车间,智能化焊接机器人在进行焊接作业。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新征程上,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释放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积极信号。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营企业大有可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委员说,通过改革创新完善制度、优化环境,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让我们有信心轻装上阵,共赴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中拓展发展新空间。
万里之外的西非毛里塔尼亚远洋渔业基地,一个个装载着大西洋生猛渔获的集装箱从这里出发,跨越大洋,靠岸福建马尾港。之后,经过加工的海产品便出现在全国各地及巴西、日本等国。
“50多年前和爷爷划着小舢板在海边捕鱼时,我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能在非洲建起中国的境外远洋渔业基地,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的梦想照进现实。”福建省福州市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平勇代表说,将把自身发展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新征程上,要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
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
“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只有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催人奋进。
前进道路上,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
“今天的中国充满生机活力,明天的中国奋斗成就梦想。我们满怀豪情,脚踏实地,共赴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我们将用百倍的努力,助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民建中央副主席孙东生委员坚定地说。
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
在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嘎玛乡的民族手工艺培训基地,学员们在学习画唐卡(2020年10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我们相信,只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辛勤劳动,我们村一定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西藏巴青县江绵乡坡荣塘村党支部书记其德代表说,回去后要比以前更加努力工作,让全村群众生活得更好。
亿万中华儿女往前迈出的每一步,都将汇聚成中华民族昂扬奋进的历史洪流。
在这个美好的春天,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向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