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钢铁集团董事长王义芳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资源和能源日益匮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不再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共识,“绿色钢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的自觉行动。
目前,资源紧缺、环境容量和成本上升的压力,已经形成了钢铁企业绿色转型的倒逼机制。低碳环保、绿色发展,不仅是钢铁企业履行社会公民责任的“道德底线”,实现合规经营的“法律红线”,更是钢铁企业未来能否在社会安身立命的“生命线”。因此,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选择以低成本、低消耗、低排放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发展道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更是企业再造竞争新优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选择。“绿色钢铁”不但是世界与中国钢铁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当前微利时代中国钢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将发展“绿色钢铁”作为钢铁行业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自觉行动,在绿色发展中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推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钢企已经到了必须实施绿色转型的发展阶段
实施绿色转型,是现阶段和未来中国经济社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对钢铁工业提出的根本要求。
第一,“绿色钢铁”是支撑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持续深入,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加速工业文明进程,消耗大量资源;另一方面,要不断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对于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正在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中国钢铁工业来说,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建设生态文明,中国钢铁工业首当其冲。我国钢铁能源消耗约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15%,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14%和17%。要实现生态文明,钢铁工业必须跳出工业文明过程中对传统粗放发展模式的“思想依赖”和“路径依赖”,开辟一条清洁生产、低碳制造、绿色发展的工业文明新路径,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第二,“绿色钢铁”是中国钢铁产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欧洲和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历程表明,当一个国家的钢铁工业由产量高速增长的成长期步入平稳发展的成熟期后,节能环保、绿色转型,将成为钢铁产业政策的基本取向和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回顾新中国钢铁工业64年的发展历程,钢铁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在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替代、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从几乎“一无所有”到98%以上的产品实现国产化,这足以说明,我国不仅是钢铁大国,而且钢铁强国的地位也在逐步显现。但是,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劲拉动下,我国钢铁工业在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以速度为中心、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环保方面形成的“历史欠账”,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容忍度”更是有限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减轻环境污染,成为当前中国钢铁企业必须共同面对、加快解决的核心问题。实现绿色发展作为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之义,是我们“必须要做、必须早做而且一定要做好”的现实选择。
第三,国有企业应成为发展“绿色钢铁”的引领者和主力军。环境责任是每一个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应当履行的首要责任,尤其是国有企业,必须成为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国有企业的特殊政治属性要求我们带头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经济战略部署,成为国家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微观抓手”。在节能环保已经成为制约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障碍的重要历史阶段,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应当彻底摒弃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率先实现绿色转型,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文明企业,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以绿色发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绿色钢铁”将为钢企再造竞争优势带来新的机遇
在钢铁企业普遍面临“转型阵痛”的困难时期,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钢铁企业不仅面临着绿色转型的良好政策环境,而且绿色转型将为钢铁企业再造竞争优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党的十八大强调“生态文明”的执政理念,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新一届政府加大节能环保监管执法力度的政策取向,将为钢铁企业加速绿色转型形成强有力的倒逼机制。另一方面,钢铁工艺技术进步,为钢铁企业进一步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钢铁企业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依托宏观政策支持,充分挖掘“内部金矿”,开拓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渠道,把钢铁产业链的一些传统劣势转化为新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