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相机潜能,增加镜质组采集点数。煤岩分析仪检验原理是利用照相机在显微镜下采集煤的镜质组,再通过检测器扫描镜质组反射率来采集数据,检验煤质组成。采集的镜质组越多,代表性越强,分析值越趋于准确和稳定。在日常进厂煤检验中设备设置为普通模式,采集镜质组点数3000—6000个左右,可满足正常进厂煤检验需求。如遇到复查混煤和配合煤则调整为复杂模式,检验时间则延长一倍。
随着进厂煤的多样化,普通模式采集到的点数分析数据再现性呈现下降趋势,如果使用复杂模式进行分析,无法按周期完成检验任务。质量监督站通过与厂家工程师沟通协作,对测试软件进行升级,将相机像素全部“释放”后,普通模式镜质组采集点数达到10000—20000个,是原普通模式的3倍,经实验对比,采集效果可达到原复杂模式,精密度和再现性也同步提高,且分析时间不增加。
——对镶嵌机制片模具进行改造,增加煤片面积,适配混合煤测试。针对焦化厂混合煤测试需求,质量监督站在与首钢技研院对标中发现,技研院在测试混合煤时制作的煤片为直径30毫米,而自己在测试混合煤时则与进厂煤均制作22毫米,测试面积减少近一半,同步镜质组取点数也减少一半。班组通过煤岩厂家定制了一套直径为30毫米的制片模具,安装在备用镶嵌机中,专门用于混合煤测试,提高了混合煤测试再现性。
——创新渠道,拓展分析项目。由于各个煤种的结焦性不同,所形成的焦炭在显微镜下会呈现出“丝碳”“破片”“镶嵌”等不同的光学组织,将这些组织含量占比检测出来,换算为(OTI)指数从而预测焦炭冷强度及热强度指标;焦炭中的气孔是炼焦煤在焦炭形成末期产生的,炼焦煤结焦性越弱,形成的焦炭气孔率越高,焦炭强度越差,因而开展焦炭光学组织及焦炭气孔率检测,可以从微观学角度对单种煤及配合煤成焦性能进行判定,从而对进厂煤进行更为直观的评价,并在炼焦配煤中得到合理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