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范铁军介绍,能耗双控在“十三五”期间正式实施。其间,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下降4.54%,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足见能耗双控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说道。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2023年7月11日,中央深改委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等系列文件。范铁军认为,单纯的能耗双控难以充分满足低碳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只有构建碳排放指标,降碳才会更精准。
“碳排放双控重点约束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可以打破能耗双控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约束,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促进能源结构转型,给钢铁行业带来了机遇。”范铁军表示。
一是有助于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中国钢铁行业是化石能源消耗密集型行业,碳排放双控鼓励地方和企业更多依靠非化石能源以满足用能需求,提升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的内驱动力。范铁军表示:“这会鼓励钢铁企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比,加快构建光伏发电、氢能等多能互补与储能相结合的能源体系。”
二是有助于促进流程结构低碳化转型。“相较传统长流程,电炉钢吨钢碳排放量低73%,发展电炉钢是促进钢铁行业碳减排的有效手段。”范铁军表示,随着中国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双碳”工作将推动我国钢铁产业结构逐步向电炉短流程转变。
三是有助于促进产品结构高端化转型。范铁军认为,“双碳”战略及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对钢铁产品高端供给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钢需”呈现出三大趋势:房地产需求下滑、新能源用钢需求明显增长、传统需求升级。
同时,钢铁行业也面临一定的挑战。范铁军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管碳基础相对薄弱。范铁军提出,从行业、企业层面来看,碳排放核算范围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仍有待提高;从工序层面来看,目前各工序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与标准还不健全;从产品层面来看,钢铁产品种类众多,目前产品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与标准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控碳难度大。“钢铁行业不仅碳排放总量约束压力大,而且碳排放强度约束压力也巨大。”范铁军指出,钢铁企业数量多,且结构、水平差异大,大多数企业低碳发展基础薄弱。碳排放双控意味着钢铁企业在面临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严格约束外,还面临石灰石等资源约束。
三是减碳成本高。范铁军认为,实现经济增长从根本上与碳排放增长脱钩,在推动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资产搁浅的风险,钢铁行业需致力于碳生产率的稳步提升。
加快钢铁行业低碳转型
针对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范铁军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加快实施极致能效改造与能源转型。国家七部门日前发布的《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开展极致能效改造工程,探索打造超级能效工厂,加快节能增效技术装备推广应用。范铁军表示,钢铁企业要加快开展极致能效改造工程,有序推动重点工序能效达标杆,还要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推动钢铁能源结构转型。
二要夯实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要健全碳排放监督考核体系,做好与能耗双控、绿证等制度的衔接,完善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体系,加强‘双碳’人才培育。”范铁军提出。
三要推动碳排放管控数智化升级。要把数智化、低碳化相结合,研究建立基于工业互联网的钢铁企业碳排放全过程智能管控与评估平台,为应对碳排放双控提升软硬件基础能力。
四要构建高效有活力的碳市场运行机制。“作为碳排放管理的基础性、关键性政策工具,碳市场对于落实企业减排责任、发挥碳定价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范铁军认为,钢铁行业将在条件成熟之际纳入全国碳市场。
“在构建碳市场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完善钢铁行业碳配额分配方案;推进碳排放双控制度与钢铁行业纳入碳市场工作有效衔接;强化转型金融、绿色金融等工具手段对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加快研究制订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立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指导目录和项目库,创新金融产品,加快金融对节能降碳改造项目的支持。”范铁军补充道。
五是加快推进先进低碳技术研发及示范。范铁军提出,一方面要推动绿色低碳新技术攻关,另一方面要推动中国钢铁前沿低碳技术开发的顶层设计和低碳冶金创新研发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