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

冶金信息装备网

  • 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0311-88357930
当前位置1: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聚焦 » 正文

中国经济大循环观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9-18  来源:兰格钢铁网  浏览次数:465
 
核心提示:时近秋分,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即将收官。 承上启下,第三季度是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时近秋分,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即将收官。

承上启下,第三季度是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主要经济指标延续恢复向好态势,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消费稳步扩大,服务业较快恢复,新动能继续成长……推动经济回升的宏观政策持续显效,中国经济大循环动力不断释放。

在经济彰显积极信号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风险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际经济循环格局深度调整,国内经济仍面临不少困难。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怎样持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明确了中国经济循环的战略方向,引领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大国经济,需要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畅通经济大循环,立足国内大市场,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塑造新竞争优势,在经济血脉的循环畅通中,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坚定向前。

加快构建大循环: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的关键举措

8月4日,东方航空接收的两架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次开启“双机商业运营”,同日共同执行“上海虹桥—成都天府”航线。

截至目前,C919已累计获得30多家客户、1061架订单,商业运营稳步向规模化迈进。

超大规模市场——这为国产大飞机产业化、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据中国商飞公司预测,2021年至2040年,中国航空市场预计将接收9084架新机,成为全球最大单一航空市场。

不断提升的研发制造能力——国产商用飞机型号的研制、运营,将带动中国航空制造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拉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在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中国经济正不断展现新格局,开拓新空间。

这是事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安排,也是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的关键一招——

3年前的春天,2020年3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浙江宁波舟山港,实地考察复工复产。

疫情冲击下,国外原材料进不来、国内货物出不去,使得这个外向型经济占重要地位的经济大省受到影响。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回京后十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高瞻远瞩,领航定向。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把国内大循环搞好,这是治本之策。‘双循环’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当别人不给我们开门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们敞开大门,谁来与我们合作都欢迎。经济全球化是大道,大家合作共赢才是最好的。”

把国内大循环搞好,是遵循规律、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经济活动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社会再生产的四大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进行系统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比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就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

2006年,67%;2022年,35%。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折射大国经济发展模式深刻转变。

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应对外部冲击,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已发生深刻转变。近年来,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今年上半年,内需贡献率这一指标依然超过100%。

这是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经济运行的深刻转变。

主要发达国家都拥有强大内需市场。2020年,美国和日本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18.3%和25.2%,明显低于世界42.1%的平均水平;两国最终消费率分别达82.1%和74.7%。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发展的客观条件也已改变:中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如今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内需为主导,就可以有效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内部可循环,就可以做到供给体系有效畅通、韧性强大。

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看,总需求不足已成为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矛盾凸显。今年以来,尽管经济总体回暖,但进入二季度,投资、消费、出口、工业等指标出现波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面临新的困难挑战。

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8月份以来,在一系列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政策举措作用下,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生产加快,国内需求继续扩大,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民经济恢复向好。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因素叠加,持续恢复基础仍需巩固。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增速换挡,传统发展模式动力不足的问题在疫情后更加凸显。”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王昌林说,通过资源要素投入、简单扩张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持久支撑。

把国内大循环搞好,是未雨绸缪、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主动作为——

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广袤田畴上,一幅五彩秋收图徐徐铺展。在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各地各部门正全力以赴,确保实现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夏粮实现丰收,早稻也实现增产,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良好基础。目前秋粮生产总体稳定,有利于全年粮食稳产增产。

端稳中国饭碗、确保粮食安全,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部分国家内顾倾向上升,世纪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相互交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频发;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迅猛推进,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远变化。

这是去年我国进口额最大的商品:集成电路进口额约2.77万亿元,占全部进口总值的15.3%;原油进口额约2.44万亿元,占比约13.5%。

2010年至2021年,我国进口零部件占中间品比重从26.2%下降至18.4%,折射我国自主创新水平稳步提升。但关键核心零部件“卡脖子”问题依然凸显,原油、铁矿石、天然气、大豆等初级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对比关系,更主要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社会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控制力,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王昌林说。

把国内大循环搞好,是高瞻远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现代化理论认为,作为后发国家,要实现赶超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经济现代化路径和战略。

广西钦州港码头,一趟趟满载跨境货物的铁海联运班列从钦州港东站驶入内陆市场。今年前8个月,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运输货物56.2万标箱,同比增长12.8%;目前运输范围覆盖我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货物流向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个港口。

以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为联通,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彼此呼应,新疆、云南、广西、四川、重庆等省份相互联动,长江黄金水道横向协同,昔日内陆成为开放前沿。今年上半年,我国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8%,高出全国整体增速0.7个百分点。

现实需求和潜力大、生产和供给能力强、要素禀赋总量优势明显、政治经济融合度高、创新要素加快汇聚……超大规模经济体具有的显著特征,是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最具独特性的比较优势和动力源泉。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持续增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把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不断夯实中国经济发展根基。

3年多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全国上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思路越来越清晰,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经济大循环扎实推进。

科技支撑不断强化——中国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中国空间站等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

供需两端稳步提升——中国以44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连续14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增强。

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畅通——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之比由2012年的18%降至2022年的14.7%。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一。

立足国内、扩大内需、畅通循环,成为中国经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攻坚克难、阔步向前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增强内生动力:以强大国内市场赢得竞争优势

7月19日,一份重磅文件对外发布——

聚焦占我国经营主体总量超90%的民营企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为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增强中国经济内生动力提供支撑。

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8条举措出台;延续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政策……随着一系列举措密集出台,各类经营主体发展预期趋稳,8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3个月回升。

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时之选,也是在全球秩序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实现资源要素更加高效优质配置的选择,其核心动力来源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说。

立足高水平自立自强,以有效供给穿透国内大循环堵点——

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给能力强可以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进而促进产生有效需求,实现经济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新质生产力”,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到这一概念。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变化,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进行战略性、全局性谋划,提出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

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外媒评价说,在左右中长期技术研发实力的基础研究领域,中国实力正在切实提高。

“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将更加依靠‘从零到一’的基础性、颠覆性创新和产业升级,这将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成果转化,助力供给侧有效畅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国内大循环需求牵引力——

2023年我国电影暑期档票房首次突破200亿元,观影人次5.05亿;今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达18.39亿人次,实现收入1.21万亿元,旅游热度显著高于2019年同期;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假期,出游需求一路上扬。

尽管当前国内消费恢复仍面临压力,但依然惊人的消费规模、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时时彰显着国内大循环巨大潜力。

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发布“一老一小”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提高等税收优惠政策……一系列扩内需政策密集出台,从需求、供给、流通等环节协同发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内需并不是应对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的一时之策,也不是要搞大水漫灌,更不是只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而是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这是中国国情的生动体现:2022年北京市人均GDP超过19万元人民币,是甘肃省人均GDP的4.2倍;在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珠三角9市经济总量占整个广东的八成多,而粤西、粤东、粤北12市不足两成。

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过去5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增加约7700万人,城镇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按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约1.38万元计算,城镇化每年直接产生的居民消费增量约为2000亿元。考虑到未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整体提升,直接增量和间接带来的消费潜力更大。”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史育龙说。

新时代以来,按照中央部署,“提低、扩中、调高”的收入分配改革举措持续发力,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到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全国上下在不断缩小收入差距、着力推进共同富裕中为国内大循环塑造持续动力。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顶层谋划,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持续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十四五”重大工程为牵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产业链供应链升级优化商品服务供给;抓住数字化等新循环要素,延长循环链条、提升循环效率……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整内需体系加快构建。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强动力——

位于G60高速旁的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内,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的两栋大厦引人注目。2020年启用以来,这块“飞地”已成为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融入长三角的前沿阵地。

入驻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的谱禾(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测试和检测设备研制。“既可以获得上海的人才和科研资源,也能享受南浔等地的产业支持政策,未来计划在南浔拿地建厂。”企业创始人陈兵说。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飞地”“科创飞地”等持续升级,促进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活力。

通过深化改革,打通阻碍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将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带来一个经济体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居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专章首位。

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说,持续深化改革,将为畅通国内大循环释放持久动能。要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在关键性制度改革设计上更加有所作为。

提升可靠性:补短板强弱项守牢安全底线

7月3日,伴随一辆纯电动轿车缓缓驶下广汽埃安生产线,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迈上2000万辆大关。

2020年9月,生产累计突破500万辆,2022年2月突破1000万辆,1年零5个月后,实现第二个1000万辆——疫情3年,经历停产风波、遭遇芯片供应瓶颈,在全球汽车产业陷入增长困境下,中国新能源汽车逆势上扬。今年上半年,我国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出口大国。1至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6.9%和39.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9.5%。

新能源汽车国内国际市场双增长背后,是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靠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一招鲜吃遍天’,缺了哪一项国际市场都保不了我们。”

从供给侧发力,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和问题,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增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突破大循环卡点,着力消除瓶颈制约,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我国已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全球首位,但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依然存在。

“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今年以来,无论是全国两会参加团组审议讨论,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还是到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发布,我国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外媒评价说,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这是中国谋求更大程度技术独立的重要一步。

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不断夯实科技基础能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机制……

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中国加快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

提升大循环韧性,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2021年,我第一次参加论坛闭门会时,会场上50%的厂商是我们的客户;去年则是70%。这次闭门会我又算了一下,是100%。”7月在上海举行的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国产车规级AI芯片厂商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感慨良多,“这个进步是实实在在的!”

从50%到100%,正是产业链不断走向自主可控的生动缩影。

产业基础能力——2019年7月底,这个新概念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

时隔一个月,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今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说,下一步,要在补短板、锻长板这两个方面集中发力。补短板,紧紧围绕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锻长板,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提高产业链核心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中国把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最关键的“胜负手”。

夯实大循环支撑,确保战略性资源稳定供应,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河北省张北县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现场,一座座巨大的白色风机缓缓转动。

“这一示范工程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破解了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并网、集成应用的难题。”国网冀北张家口风光储输新能源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的建成投用,保障了源源不断的绿电稳稳当当“送”出去。

能源是基础性产业,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作为世界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如何有效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始终是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

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明确提出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坚持立足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强调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中,提升保障能力。

这是中国能源结构的重大变化——截至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

发挥好煤炭“压舱石”作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1至8月,全国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4%、2.1%、5.7%,夯实能源安全保障基本盘。

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加强种子安全保障;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为国内大循环顺畅提供了坚强保障。

畅通双循环:在高水平开放中赢得主动权

9月13日,设计最高时速350公里的雅万高铁不久将正式商业运营的消息在印尼发布,备受各界关注。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也是中国同地区国家共商共建共享、携手迈向现代化的范例。

放眼神州大地,以沿海、京沪等“八纵”通道和陆桥、沿江等“八横”通道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串点成线、连线成网,构筑国内大循环交通血脉;走向全球市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高铁技术体系,中国高铁成为拉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立足自身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

6月27日,位于天津的空中客车亚洲唯一民用飞机总装线向匈牙利威兹航空交付1架A321neo飞机。这是中国总装的空客飞机首次销往欧洲。

“中国经济稳步恢复的背景下,空中客车亚洲总装线的总装能力不断提升,为国际民航市场注入新动能。”空中客车天津飞机交付中心总经理施伦普说。今年4月,该公司宣布在天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以拓展A320系列飞机产能。

一架空客飞机从落笔蓝图到翱翔蓝天,其间经历诸多生产环节:机头和前机身段在法国圣纳泽尔,中央翼盒在法国南特,发动机吊架在法国图卢兹,中后机身段则在德国汉堡,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分别在德国施塔德和西班牙赫塔菲,最后的总装交付则在中国天津。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为全球企业提供广阔市场前景,并以其稳定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成为国际大循环重要支撑。

“如果说以前在国际、国内市场两个引力之间,国际市场引力会更大,那么随着外需与内需此消彼长,国内市场吸引力明显提升。这为整合国际生产要素、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合作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王一鸣说。

第三届消博会,汇聚3300多个优质消费品牌参展;第133届广交会,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参会;第六届进博会企业商业展签约面积已超36万平方米,签约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已超去年……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说。

今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和个别国家强行推动“脱钩”“断链”,我国外贸进出口顶住压力,量稳质升。前8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超过27万亿元,规模仍处历史同期高位。

“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达52.9%,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汽车及零配件、船舶、电工器材出口同比分别增长50.1%、28%、18.6%”……今年前8个月的这些数据,不仅是我国外贸活力与韧性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经风雨、见世面,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的体现。

在开放发展中把握战略主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特斯拉宣布将在上海新建储能超级工厂;总投资10亿欧元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合肥;联合利华旗下高端衣物洗护品牌在天津港保税区设立亚洲研发中心……

或布局“未来赛道”,或融入开放创新生态,尽管受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低迷及去年高基数影响,今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有所下降,但外资积极融入中国经济大循环的势头强劲。今年1至8月中国新设外资企业超过3.3万家,同比大幅增长33%,显示外商投资中国信心不减。

法国《观点》周刊网站评价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其在许多领域无可匹敌的供应链,以及稳定的长期发展目标,将让中国继续保持吸引力。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深刻指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一切愿意与我们合作共赢的国家,我们都愿意与他们相向而行,推动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7月11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出台措施率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具备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增至11个……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到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内罗毕时间凌晨1点,肯尼亚花农在农场剪下第一支玫瑰。一小时后,玫瑰在奈瓦沙湖畔装车;下午3点,搭乘航班飞向8700公里外的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北京时间第二天清晨,依然鲜艳欲滴的玫瑰,通过海关“绿色通道”进入湖南高桥大市场,并从这里发往中国各地。

一朵玫瑰的历程,正是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的生动缩影。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共同开创着高质量发展的合作新前景——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83%的建交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7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畅通国际经济循环血脉,开创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着力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在更高层次上相互促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放眼中华大地,加快构建的新发展格局,激荡中国式现代化宏阔进程:

从东北平原到长江沿线,从黄河流域到华南大地,区域发展大战略宛若星辰,交相呼应;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龙头崛起;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路先行……

一个个开放的前沿,一片片崛起的高地,串联起国内大循环的经络,澎湃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脉搏。

乘长风,破万里浪——

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掌舵领航,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中国经济巨轮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壮阔前程。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电子期刊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冀ICP备13016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