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点,记者走上首秦公司炼铁2号高炉炉台,阵阵热浪扑面袭来。炉前丙班班长袁绍山告诉记者,炉台不出铁时平均温度都达50℃,要是赶上出铁,铁口附近的温度都达到80℃以上。尤其到了夏天,还没开始干活儿身上就全都湿透了。在南场出铁口,炉门工刘淑伟已经做好了出铁前的准备,几分钟后,开口机对准铁口,火红的铁水奔流而出,霎时间铁花飞溅,小坑工李军旗熟练地向渣铁分离器入口投保温剂。在另一边,铁沟工郭建良紧盯着离脚底不远处摆动沟的工作状态和鱼雷罐盛铁情况,并适时调整操作柄,保证生产顺行,他打趣道:“为了保证生产,提效率降成本,我就要练成‘火眼金睛’了。”
一番紧张忙碌过后,第一次出铁划上句号,操作工们都回到略显凉快的休息室,卸掉裹得严严实实的防护帽,透了口气。帽子已经完全湿透,汗水顺着刚刚还烤得有些干裂的脸上不停地往下淌。看到刘淑伟眼镜片下边有明显擦伤的痕迹,记者有些疑问,他笑着说:“告诉你吧,我这副眼镜才用两个月,可又要‘退休’了。我们这种岗位特别费眼镜,每年要换三、四副呢。”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该公司炼铁铁水成本从月初到目前又下降了32元/吨。
10点10分,记者来到首秦公司炼钢部炼钢炉前主控室,当班正在炼X52MS抗酸管线钢。“什么时候出?”“吹多长时间了?”“几个磷?”……享受“北京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的炼钢作业区工长张振江、多次获得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转炉炼钢工状元的王星、技术骨干张建师都聚在这里,围着电脑操作界面进行探讨。该钢种对碳、磷等元素成本控制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并对炉衬侵蚀影响较大。为了炼好钢,炼钢部反复研究,制定了详细方案,成立了“诸葛亮团队”,安排技术人员轮番跟班作业,动态跟踪。张建师告诉记者,今天已经炼的5炉都合格,这是最后一炉,应该没什么问题。即使这样,有着多年炼钢经验的主控工孙建光依然紧盯着10多台电脑界面,认真操作,一刻也不敢放松,记者的采访也多次被他打断。
11点,记者来到首秦公司轧钢部热轧作业区加热2号台。加热炉2号炉门正在出钢,钢坯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巨大的热量将操作台的玻璃烤得火热。操作工王永鑫根据钢坯规格,不停地按着鼠标,随时调整出钢温度,减少煤气量。他笑着说:“煤气很金贵,可不能浪费,一定要做到精准烧钢。”以前烧制各种坯料时,最终工艺温度一般都控制在40度的温度区间内,如今大家都自我加压,最终工艺温度控制在20度的区间内,极大地降低了高炉煤气消耗。据悉,该公司能源部以降低能源消耗为抓手,近期投入运行2号加热炉炉门优化改造项目,缩短炉门有效开启时间,降低炉门热损失,每小时节约高炉煤气近2000立方米。同时,他们稳步提升35兆瓦和15兆瓦两座发电机发电效率,截至目前,两座发电机组累计发电2354万千瓦时,平均发电负荷4.46兆瓦,并在5月18日实现总发电量157.1万千瓦时,创历史发电水平新高。
“热!”话音未落,操作工刘望、高铁锁推门进来,他们迅速摘下安全帽,头发沾到脸上,衣服都湿透了。原来,为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操作工每隔两小时都要对整个炉区的煤气系统、机械设备、炉底各层平台进行一小时的巡检。每个设备都散发着热量,只是在里面走就已经汗流浃背了,何况他们还要蹲下去对每个设备进行仔细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安全隐患。
加热丙班班长陈建告诉记者,班组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安全稳定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