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会议,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
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到2029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各项改革措施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强调要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所有这些,发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高瞻远瞩、举旗定向,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同样,我国钢铁工业进入了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加速演进期,处于由大到强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挑战跟机遇并存。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一定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弘扬敢闯敢试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坚持用改革的方法破解难题,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信念、固本培元,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比拼发展,拼的是人心,是信心,也是闯劲、干劲。我们一定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更加突出主责主业,心怀“国之大者”,积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高度,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总目标、重大原则和重大部署,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我们一定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赋能,补短板、扬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统筹生产要素,调整发展定位和路径,主动融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传统钢铁企业向高端化迈进、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依靠创新驱动积蓄发展新动能、开拓发展新空间、打造发展新优势,着力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的效益增长极。
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效益优先、追求极致,全面提升竞争实力。没有极致效率就没有极致成本,没有极致成本就没有极致效益。我们一定按照效益优先原则,动态做好管控架构调整、管理机制提升、人力资源挖潜、品种结构优化,着力提升生产经营效率、精益管理能力。一定下大力气加强产品研发,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拓展创新链、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发展。一定聚焦细分领域,在专上深耕、在精上打磨、在特上见长、在新上发力,善于错位发展,在发展全局中找准自身定位,利用比较优势,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集聚人才、提升效能,着力夯实战略支撑。人才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一定多方面采取措施,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动态优化改革方案,加强创新人才引育,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制定特殊政策,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坚持以用为本,精准高效配置,用好用活各方面人才,确保人才得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能,用人才链“链”起产业链、创新链。
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拓展海外、向新而强,着力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我们一定按照全会精神要求,以高水平的开放姿态,立足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继续探索“走出去”路径,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全产业链、智能制造、集成供应链等优势,走进世界、奔向未来,拓展海外事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进一步擦亮中国“钢铁名片”,与共建国家建立合作关系,持续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
宏伟蓝图鼓舞人心,时代号角催人奋进。新征程上,我们一定以三中全会描绘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全面实施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聚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创新机制、全面精益管理,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勇攀产业高峰,为建设制造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现担当、彰显作为、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