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

冶金信息装备网

  • 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0311-88357930
当前位置1: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聚焦 » 正文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召开——共商未来钢铁发展趋势, 共谋协同共赢、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9-03  来源:兰格钢铁网  浏览次数:412
 
核心提示:9月2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主题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世界钢铁协会,以及国内外重点钢铁生产企业、
 9月2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主题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世界钢铁协会,以及国内外重点钢铁生产企业、上下游产业链龙头企业、冶金技术装备供应商的领导和专家汇聚一堂,以“协同·共赢·绿色·持续”为主题,共商未来钢铁发展趋势,共谋协同共赢、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届主题大会共分四节,第1节为开幕和主旨发言,议题为“世界钢铁发展趋势”,其他3节为论坛形式,议题分别为“未来钢铁需求”“未来钢铁技术”“未来钢铁原料”。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精彩的发言,共同探讨促进产业链协同、维护产业链稳定、推动产业链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努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钢铁产业生态圈,共同开创世界钢铁绿色新时代。

钢协执行会长何文波,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张海登为大会致开幕辞。钢协会长、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林,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河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勇,日本制铁株式会社副社长福田和久,麦肯锡全球金属和矿业事业部资深董事合伙人艾家瑞分别进行主旨发言。本次大会开幕和主旨发言环节由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主持。

何文波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国际钢铁大会自创办以来一直关注影响行业发展的深层次、战略性、根本性问题,为推动钢铁产业上下游国内外交流合作、促进中国和世界钢铁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首次鲜明地提出了“绿色钢铁”的主题,之后的多次会议以“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主题。2023年,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和中国宝武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论坛联合举办,以“绿色新动能、钢铁新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全球钢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措施,充分展示钢铁行业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主题定为“协同·共赢·绿色·持续”,希望全球钢铁产业链同仁继续聚焦绿色主题,谋求技术突破,加强国际合作,挖掘产业链整体合作潜力,努力打造健康有序进步繁荣的钢铁生态圈。

张海登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多发频发,都对全球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为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挑战、新机遇。他认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强大更需要中国力量。未来,中国钢铁将继续秉持着开放合作、持续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与各国钢铁及相关行业企业深入交流合作,在有关标准、规则等方面加快互联互认,在技术、装备、产品研发等领域通力合作,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全球钢铁工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姚林在发言中表示,绿色低碳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近年来,资源和环境两大约束迫使中国钢铁工业快速转型,而钢铁工业转型本质上是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性长期主题。当前,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但我们仍在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动超低排放、极致能效、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等工作。超低排放改造的工作目标为:到2025年,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极致能效的工作目标为:到2025年,钢铁行业炼铁、炼钢工序能效标杆(先进)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提高。他指出,科技创新是钢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由之路,合作共赢是国际化的共同目标。完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这样一个系统性世界性课题,需要前所未有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中国钢铁行业愿意并希望同全球钢铁产业链和生态圈同仁携起手来,一起为我们共同的产业链和生态圈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作贡献。

埃德温·巴松在发言中表示,钢铁行业不但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而且能够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世界钢协观察到目前全球钢铁业的四大发展趋势:一是气候变化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二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发展带动住宅建筑用钢需求的改变;三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利影响日益凸显;四是清洁绿色出行需求的增长。目前,钢铁行业部分低碳技术改造已经收获了一些成果,接下来仍然需要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世界钢协希望全球钢铁业加强开放与合作,共同应对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为国际社会科学降碳做出贡献。

于勇在发言中围绕钢铁行业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分享了“三个创新”和“五个协同”。他认为,钢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必须加强能源结构创新、工艺结构创新、材料技术创新。减少碳足迹需要钢铁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推进、共同努力,推动钢铁产业在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向前。为此,要加强钢铁制造与原燃料端协同,加强钢铁制造与客户端协同,加强钢铁制造与地质、化工等领域协同,加强钢铁制造与数字化协同,加强产业链协同等。

福田和久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日本制铁的碳中和目标愿景及举措。他表示,日本制铁力争2030年二氧化碳总排放量降低30%,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在钢铁工艺脱碳方面,日本制铁正在进行四项工作:一是高炉氢还原;二是用氢制造直接还原铁;三是利用大型电炉生产高级钢;四是用电熔炉制造铁水等的开发和商业化举措。对于钢铁行业要实现碳中和必须实施的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方面,日本制铁除了开发二氧化碳分离回收技术外,还采取了两项举措:一是生产化学品和燃料等二氧化碳增值技术的开发;二是参与先进的CCS(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项目。

艾家瑞在发言中从格局演变、绿色转型、原材料市场变化、全球合作、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分析了全球钢铁行业发展趋势,并对钢铁企业打造制胜战略提出五点建议:地区布局方面,加注高增长市场、减轻贸易流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将风险转化为机遇。产品组合方面,聚焦高增长/盈利的新兴赛道(例如能源转型相关产品、钢材与非钢材、下游应用),建立与上游冶金原料的联系。绿色转型方面,明确脱碳路径、布局新市场、设计制胜的商业模式(包括时机、技术、承购、合作、绿色溢价等)。供应链方面,巩固竞争地位,特别是在上游领域(例如可再生能源合作、循环经济业务、AI/生成式AI)。并购方面,整合“自然”地区内的资产,赋能战略计划(例如提高市场份额、能源/材料以及其他协同效益)。

会议举办了三场圆桌论坛,邀请钢铁及上下游知名企业和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围绕“未来钢铁需求”“未来钢铁技术”“未来钢铁原料”的热点问题分享了真知灼见。三场论坛分别由钢协副会长夏农、唐祖君和钢协总经济师王颖生主持。

在“未来钢铁需求”论坛上,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云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翔,沙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龚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景万,深入讨论了下游用钢需求的变化趋势,以及钢铁企业产品结构和市场定位的调整方向。

在“未来钢铁技术”论坛,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刚,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繁英,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曲阳,达涅利集团首席执行官贾科莫,西马克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郎崇道,普锐特冶金技术中国首席执行官柯特,株式会社TMEIC副总裁-总工程师坂田昌彦,交流分享了未来钢铁技术趋势以及个性化的生动实践。

在“未来钢铁原料”论坛,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晓宇,西澳大利亚州政府主管资源与项目促进副部长菲尔·戈雷,必和必拓集团销售与营销副总裁(铁矿)陆瑞明,力拓铁矿销售代理副总裁戴盟,淡水河谷铁矿解决方案全球战略与市场总监胡安,福德士河集团技术总监韩敏惇,巴西矿冶公司首席技术官拉斐尔·梅斯基塔,分析了全球钢铁原料市场供需变化趋势,并对进一步深化产业链、打造共赢链提出了建议。

首钢集团董事长赵民革,湖南钢铁集团董事长李建宇,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副总经理高建兵,柳钢集团董事长李斌,太钢集团总经理李华,山钢集团总经理解旗,南钢集团总裁姚永宽、世界钢铁协会副总干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钟绍良等在现场参会。

本次大会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冶金行业分会和冶金工业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共同承办,共有1000余名来自国内外钢铁和上下游行业及相关行业的代表参会。

中国国际钢铁大会自2000年创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受到国内外钢铁界的高度认可和重视。从本届开始,中国国际钢铁大会改为每年一届。9月1日~5日,本届大会与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冶金工业展览会和首届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展览会同期举办,并在主题大会外增设18个分会场。主题大会继续聚焦行业发展的方向性议题,分会场围绕钢材市场、冶金新技术、铁素资源、汽车用钢发展、高炉用焦评价规范、不锈钢产业创新发展、废钢铁统计、耐火材料绿色低碳发展、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钢铁工业标准化、铁矿石绿色智能开采技术、绿色建筑用钢、铁路装备与钢铁产业供需交流、钢铁绿色低碳转型能力建设、电工钢产业链发展等议题展开专题研讨,携手推动钢铁生态圈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电子期刊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冀ICP备13016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