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

冶金信息装备网

  • 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0311-88357930
当前位置1: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聚焦 » 正文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推动经济发展关键性作用不断增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9-13  来源:兰格钢铁网  浏览次数:441
 
核心提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结构逐步优化,投资质量的提高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结构逐步优化,投资质量的提高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投资效能稳步提升,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不断增强,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固定资产投资成果丰硕,有力促进供给结构优化发展

(一)固定资产投资提质增效,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我国启动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产业门类丰富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953—1978年,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1]年均增长11.1%,汽车、机械、煤炭、电力、石油等一批推动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基础性产业项目建设完成,初步建立起独立、基本完整的产业体系,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步入正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农业、水利、交通、邮电通信等行业投资不断加大,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工业投资加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快速增长阶段。1979—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年均增长19.1%,工业化进程实现重大飞跃,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投资领域突出补短板、强弱项,积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013—202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0%,建成了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深海一号油气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取得了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北斗导航、5G应用、国产航母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投资质效稳步提升,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快速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二)投资结构优化升级,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促进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1953—1977年,第一产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611亿元,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10.7%。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开,第一产业投资焕发新生机,1982—2012年,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3.9%,带动了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的改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投资力度,农业全程机械化全面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2013—2023年,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1.5%,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绿色发展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提升。

第二产业投资稳定增长,保障工业体系向中高端迈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建设了以国防工业为重点的工业骨干工程,第二产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53—1977年,全国第二产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3283亿元,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57.4%。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二产业投资活力有效释放,1982—2012年,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8.3%。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提速,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2013—2023年,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长6.5%,其中,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7.9%,增速高于第二产业投资1.4个百分点,为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产业投资规模快速扩大,助力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重心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带动第三产业投资较快增长。1982—2012年,全国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1.6%。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三产业投资保持稳定,2013—2023年,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7.6%,2023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已达65.8%,是投资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第三产业新动能新模式蓬勃兴起,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逐步形成,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二、区域投资协同并进,新的增长极增长带不断形成

(一)四大区域投资有序发力,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区位优势,投资规模快速扩大。1983—1996年,东部地区投资年均增长25.6%,占全国投资的比重由1983年的47.3%升至1996年的60.2%。自1999年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先后出台,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继续推进,四大区域投资协同发力增长。2013—2023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4%,中部地区年均增长8.5%,西部地区年均增长4.9%,东北地区年均增长5.3%。区域间协调性不断增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逐步构建。

(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投资稳步增长,新的增长极蓄势崛起

2013—2023年,“京津冀”区域投资年均增长4.6%,北京市副中心、雄安新区投资建设扎实推进。2013—2023年,“长三角”区域投资年均增长8.2%,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长三角”区域增长极的带动效应不断巩固提升。2013—2023年,“粤港澳”区域投资[3]年均增长6.9%,大湾区建设热潮涌动,创新驱动力迅猛发展,正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既定目标加速前进。2013—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投资年均增长8.4%,川渝携手建设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不断走实走深。

(三)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投资持续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发展快速推进。2013—2023年,长江经济带地区投资年均增长9.1%,增速高于全社会投资2.1个百分点,同时,上中下游区域发展差距持续缩小,上中游的贵州、重庆、云南等省份经济增速名列全国前茅。依托黄河流域发展战略,2013—2023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4]投资合计年均增长7.3%。近年来,黄河流域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2022年和2023年黄河流域投资增速分别比全社会投资高2.0个和0.5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投资成就斐然,人民生活品质再上新台阶

(一)交通运输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实现重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建设了青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京沪铁路、首都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改变了落后闭塞的交通状况。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交通运输投资持续加大。1996—2012年,全国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8.1%。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2013—2023年,全国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8.1%,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0.1%,航空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7.3%,铁路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4.3%,水上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3.2%,全国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1世纪初,移动互联网兴起,国家抓住产业发展的风口期大力推进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信息传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互联网新经济方兴未艾,我国在网络强国的道路上稳步前行。2013—2023年,全国信息传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1.7%,带动城乡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快速优化升级,全国接入网络基本实现光纤化,光网城市全面建成,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在全球领先,5G网络建设飞速发展。截至2023年底,我国5G基站数达337.7万个,占移动电话基站数已近三分之一,平均每万人拥有5G基站24个,5G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重点场所深度覆盖持续推进[5]。

(二)人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改革开放后,我国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筒子楼到住宅小区,从低矮平房到高层公寓,居民的居住条件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构建。2013—2023年,全国商品房年均销售面积约13.9亿平方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6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4.8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6.8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4.8倍。

住房保障工程有力推进。1995年,国家开始实施安居工程,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构建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的住房保障体系。截至2006年末,全国经济适用住房累计竣工面积超过13亿平方米,有效解决了约165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6]。2008年,全国启动棚户区改造,截至2012年,中央及地方政府棚改累计投资超过4000亿元,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1260万户[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驶入快车道,截至2023年底,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6400多万套[8],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三)社会领域投资不断增强,民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社会领域加大投入,民生保障水平大跨步前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2013—2023年,全国卫生投资年均增长22.4%,基本医疗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卫生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国教育投资年均增长15.9%,各类幼儿园、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加快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全国文化艺术业投资年均增长12.7%,创新多元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四、有效投资精准发力,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积蓄

(一)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推动产业不断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向中高端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带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2013—2023年,全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3.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3.7%,增速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5.8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11.9%,增速比全部服务业投资高4.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航空航天、卫星导航、智能手机、计算机、电子通信等部分高技术产业已形成了体系完整、配套齐全、能力强大的产业生态系统。

(二)工业技改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扩大科技创新相关投资规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2013—2023年,全国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9.2%,增速比第二产业投资高2.7个百分点,有力推动了企业提质增效,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2013—2023年,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11.6%。其中,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17.3%,研究和试验发展投资年均增长10.9%,全国科研相关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一批基础科研能力建设、重大科技建设项目纷纷落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上海光源”线站等科研设施已验收启用。

(三)绿色低碳领域投资增长迅速,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色低碳领域相关投资快速增长,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13—2023年,全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年均增长15.8%,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增加。2013—2023年,包括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在内的清洁电力投资年均增长19.1%,增速比全部电力生产投资高7.7个百分点;全国清洁电力装机容量年均增长15.1%,清洁电力发电量年均增长10.2%。我国能源生产结构持续优化,能源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五、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活力有效释放

(一)国有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充分发挥保障支撑作用

国有经济在服务国家战略、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投资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任务,持续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2013—2023年,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8%,一批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国有投资在国家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强链补链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领域等方面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二)民间投资潜力不断释放,民营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各类经营主体的投资热情有效激发,民间投资逐步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民间投资潜力不断释放。2013—2023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6%,为投资平稳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增加税收、扩大出口、吸纳就业、社会事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持续增长,高水平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吸引和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长期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外资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提质。2013—2023年,全国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0.4%,其中外商及港澳台企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1.8%,为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75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从白手起步到蓬勃发展,从跨越式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不断扩大有效投资,持续优化投资结构,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电子期刊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冀ICP备13016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