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没有退路可言
“怎么可能!1750米/分钟是轧机的设计极限,这个速度稳定生产肯定达不到!”
“是啊,咱们设备就是这样,别到时候质量又保不住了!”
2024年年初,酸轧作业区讨论全年产量目标计划和提升轧制速度时,质疑声和担忧声此起彼伏。市场形势艰难,为了实现“月产能力达到8.5万吨以上,轧机1750米/分钟稳定生产”的目标,酸轧作业区组织了“灯塔行动”思想大讨论。大家围坐在一起,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市场形势,剖析自身优势和潜力,针对“高速运行轧机振动”“切边剪提速稳定运行”等问题,与现场操作、点检人员面对面摸实情、听意见、找对策,着力把制约酸轧轧机速度提升的深层次问题挖出来,把设备运行故障的隐蔽性问题揪出来。作业区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汇到一个点、力量拧成一股绳,尽全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没有退路可言!
结合大讨论情况,作业区迅速行动起来,研究制定了《酸轧作业区全年目标完成方案》,确定了“提速、提产、降本”的总体目标。针对轧机提速、切边剪运行等关键问题,开展9项攻关计划,每一项计划都明确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同时为了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作业区还制定了缩短轧机换辊时长、优化检修模型、降低能源消耗等20项降本措施。这一系列举措的制定,坚定了全体职工攻坚克难、实现目标的决心和信心。“市场艰难,但大家都相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渡过难关!”轧机主操牛子伟说。
对标是明差距,关键要讲技术
轧机振动一直是影响产线轧制速度和产能提升的最大阻力。过去,大家都认为:工况条件就是这样,我们也没办法,只能这样了。作业区积极践行“一引领两融合”,把技术创新作为提产提效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三学三促”“五争五创”活动,引导职工勇于向现状提问题、向改善要效益,推动“挣工资”理念深入人心。
“对标是明差距,关键还要讲技术,要剖析厚料提速难的根本原因,从而解决它,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轧机主操郭兴亮主动请缨,组织生产、技术、设备等相关人员成立攻关小组,打响了厚料速度提升的攻坚战。那段时间,他一有空就学习振动理论,在酸洗入口段、酸洗工艺段、轧机段开展PFMEA分析,与班组成员一起研究各工序时序的浪费点,从优化焊接参数、调整焊机起套时序等多个方面制定措施,深挖提产潜力,一套“组合拳”下来,轧制速度平均值提高近7%,为产能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
这一次攻关的顺利推进,让大家尝到了“甜头”。但郭兴亮并不满足,他与班组成员经过多次技术研判,决定从细化排产、调整辊系精度、提高张力降低负荷方面再次入手开展第二轮的易振动物料速度提升攻关。经过数月攻坚,目前已将厚料轧制速度平均值提高近11.1%。“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秒时间的节省、每一项提案的实施,都离不开作业区的引领和支持,如此,我们才能更加坚定地在提产提效道路上稳步前行。”郭兴亮说。
提产一吨不嫌少,提速一秒也是提
“在部门'标杆文化'的熏陶下,凝练出‘秒文化’,围绕产线提产提效问题,强调‘提产一吨不嫌少,提速一秒也是提’,极大地激发了班组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日班作业长宓浩看来,让职工自发地为提产提效献计献策,是推动酸轧作业区不断前进的关键动力。
首钢优秀共产党员、甲班班长李俊阳注意到轧机平均每天至少需要停机更换轧辊6次,而每次换辊所花费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短的时候,整个换辊过程用不了7分钟;可长的时候,竟需要10分钟之久。“多出来的3分钟浪费在哪了呢,一定有办法缩短时间!”他决定从这里入手,提高生产效率。
“每一次换辊,都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那‘浪费的3分钟’,让时间为我们服务。”李俊阳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他从换辊顺控的每一步去分析,查找曲线,认真分析梳理出28条影响换辊时间的因子,通过运用C&E矩阵对这28条影响因子进行打分统计,又利用Pareto图筛选,精准定位影响换辊效率的六大关键因子,并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改善措施,成功将换辊时间缩短30%以上,大大提高了酸轧产线的生产效率,月均可增加产量700多吨。
李俊阳只是酸轧产能提升、献计献策攻关的一个缩影,在整个作业区,像这样的职工还有很多。他们围绕着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创新攻关,“优化轧机带尾自动降速点,提高约6.8%的产能”“减少出口皮带助卷器芯轴卷取圈数,年产量提升1400吨”“优化改进剪刃重叠量与间隙等措施,DR材边裂发生率降低40%”等等上百条改善提案和亮点,成为酸轧作业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强大动力。
“面对达产达效目标任务,我们不仅要打赢,更要打好,打得漂亮。”酸轧作业区党支部书记桑圣峰说,“在下一个挑战到来之前,我们要一鼓作气,趁热打铁,全力以赴,明年开年也要打出个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