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

冶金信息装备网

  • 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0311-88357930
当前位置1: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聚焦 » 正文

各地紧锣密鼓推进隐债置换 化债“松绑减负”效果逐步显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2-06  来源:兰格钢铁网  浏览次数:388
 
核心提示:蛇年伊始,各地紧锣密鼓推进化债计划。据新华财经梳理,截至2月5日,2025年已公告发行(含已发行)3642.5639亿元隐债置换地方专
 蛇年伊始,各地紧锣密鼓推进化债计划。据新华财经梳理,截至2月5日,2025年已公告发行(含已发行)3642.5639亿元隐债置换地方专项债,目前规模前三位的地区为浙江省、陕西省和湖北省。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财政部将继续加快推进2万亿元置换债券发行工作,着力化解存量风险。在更加积极有为政策基调下,提高财政赤字率,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大力提振消费,优化支出结构等内容成为财政政策在2025年重要着力点。

重庆和陕西开启蛇年发行序幕 隐债置换专项债年内已公告超3000亿

2月5日,重庆市和陕西省相继发布了409.49亿元和564亿元的隐债置换地方债发行公告,率先开启春节假期后的相关债券供给序幕。

具体来看,重庆市财政局将于2月11日招标发行多期地方债,分别为2025年重庆市政府专项债券(一期至五期)、再融资专项债券(一期至三期)。本批债券为记账式固定利率附息债,招标总量627.64亿元。其中,再融资专项债券(一期至三期)发行规模409.49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同日,陕西省财政厅也公告将于2月11日招标发行多期地方债。其中,专项债券(一至二期)招标总量150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一至三期)招标总量564亿元,全部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对新华财经表示,年初就迅速发完2万亿元置换债券的可能性很小,今年置换债券或在上半年集中发行,而新增专项债券发行高峰将在二、三季度。

自2024年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增加6万亿元债务置换议案后,财政部抢抓时间,迅速将分地区的债务限额正式下达给地方,指导督促各地在2024年12月18日完成了首批2万亿元置换债券发行。

经过去年的迅速发行使用,目前置换政策的“松绑减负”效果已经逐步显现。据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此前介绍,各地置换债务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个百分点以上,有的地方还超过2.5个百分点,还本付息的压力大幅度减轻。有的地方优先置换即将到期的公开市场债券和“非标”、涉众债务,区域金融环境显著改善。

特别是江苏省,在推行一揽子化债政策以来,以置换速度和置换总额获得全国各省及直辖市之首,更有徐州市率先实现了全市隐性债务的清零。对此,现代咨询集团董事长丁伯康向新华财经分享了其中的经验之道,包括明确化债的责任主体,集中债务管控和源头管理,对负债率高、兑付期集中、资金链紧张的地区给予高度关注,建立偿债备付和融资支持性基金等。

丁伯康进一步解释道,“对现有存量法定债务,按照以长期置换短期、以低成本置换高成本、以债券产品置换非标产品等原则,保证法定债务的正常循环;对于尚存有政府隐性债务的地区,实行隐性债务归口管理和提级统一管理,以集中资源和资金优势,逐步缓释和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对于涉及经营性债务的地区,严格控制其债务余额的增长,推动市场化转型。”

聚焦地方财政确定性、稳定性与可预见性

一直以来,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改革,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回升向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财政部数据,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285490亿元,其中的243470亿元是地方财政支出,占比高达85.28%。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实见效”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中的第三项。其中,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也备受市场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增加地方自主财力”这一表述中,其关键词在于“自主”。这说明围绕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央地财政关系改革,是以增加地方的自主财力,而非增加一般意义的地方财力或者非单纯的为增加地方财力而增加地方财力为导向。

在不少财税人士看来,2025年央地关系改革的重点在于增加地方财政的自主性,其核心和灵魂都在于地方“自主”。也就是说要增强地方财政的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杨业伟对新华财经表示,一揽子化债计划需要多方协力,重点在于降低融资成本,改善债务期限。一揽子化债计划不仅包括再融资债置换,还包括金融机构参与的多种化债方式。这种情况下需要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共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通过降低债务成本、改善债务期限等方式,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以时间换空间,力图化解债务风险。

“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对辖区内债务的掌控程度、地方官员能够获取的金融资源、地方能够盘活的资产规模等都将成为债务风险能否有效化解的决定变量。”杨业伟补充道。

正如丁伯康在《地方政府债务化解与投融资管理》一书中所言,“在第三次发展浪潮的引领下,若地方政府对政府性债务化解及时,风险防范和管控有力,那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就会小得多。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谁转得快、转得早,谁就占得有利先机。”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电子期刊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冀ICP备13016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