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县(市、区)分局,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事业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典范城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邯郸市生态环境局
2025年4月18日
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工作要点
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生态环境厅各项工作部署,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典范城市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
一、主要目标
---环境空气质量方面。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国排名保持倒25以外;PM2.5浓度全省排名退倒1,力争退倒3;PM10浓度全省排名退倒3;优良天数和重污染天数持续改善,完成省定目标。
---水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全市16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县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考核要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方面。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省下达任务目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稳定达标;新增完成346个村庄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累计治理率达到60%以上。
---自然生态方面。全市生态质量指数(EQI)稳中向好,争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20年累计降低22%。
---污染减排方面。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分别达到1.75万吨、0.85万吨、1.65万吨、0.075万吨。
---核与辐射安全方面。不发生重大及以上辐射事故,守住全市核与辐射安全底线。
二、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一)积极服务产业绿色发展。落实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1+N”政策体系。支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积极推动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建设,做好环评服务保障。强化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探索推进环评、总量、环境统计、排污权交易等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多措并举壮大生态环保产业。(责任单位:监管科、综合科、政务保障中心、大气科〈减排专班〉、产业中心;相关工作均需各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落实,以下不再列出)
(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加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组织实施重点企业年度碳排放量核算,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督促指导企业按时完成配额清缴任务。指导钢铁、水泥企业做好参加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准备工作。积极推动甲烷排放控制。稳步推动CCUS工作。开展钢铁产品、制品碳足迹核算,建立碳足迹因子数据库。(责任单位:大气科、产业中心)
(三)健全全面绿色转型机制。对钢铁、焦化、火电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ESG评价,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拓展绿色账户创建范围,完善绿色金融服务美丽邯郸建设机制,加大“排污权+”等绿色金融产品开发实施力度。深化排污权交易改革,完善排污权跨区流转、交易、租赁机制。健全生态环境领域投融资机制,做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指导帮扶。(责任单位:综合科、财务科、产业中心、大气科〈减排专班〉)
三、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四)持续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深化“三大结构”优化调整,钢铁行业1台步进式烧结机、13座球团竖炉全部关停退出,全市燃煤石灰窑全部关停退出,临漳县整合退出11家、成安县整合退出6家炭素企业;全市剩余53台燃气取暖锅炉实现“清零”,74台5蒸吨以上燃气工业锅炉完成新能源替代,永年城区累计4万户完成集中供热改造,有序推进西部山区农村清洁取暖改造;以武安市新能源重型货车示范区、永年区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大力推动移动源新能源化,新能源重型货车注册保有量力争突破8000辆,永年区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化占比达到50%以上,主城区及其他国控点所在区达到10%。6个重点行业力争完成12家企业创A,其他重点行业完成40家企业创A创优,争创省级创A领跑企业评选,提升A级企业竞争力。实施285个VOCs全流程治理项目,推动活性炭智能管家建设,保障处理效率;力争完成剩余7台具备改造条件的烧结机、8家焦化企业焦炉和干熄焦CO深度治理。严格管控扬尘面源污染,狠抓全域控尘,加强施工工地、线性工程等重点区域扬尘综合治理,持续开展道路扬尘污染防治,严防秸秆垃圾露天焚烧。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持续开展噪声治理投诉典型案件调度,加快解决老百姓身边突出噪声问题。
(五)持续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统筹“三水共治”,做好重点河流生态补水,推动河流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持续推进主城区雨污管网混错接、河流及沿线垃圾排查治理,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持续改善。强化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等污染源头管控,确保城市黑臭水体动态清零。依法依规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立、治”,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积极推动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示范创建工作。
(六)持续深入推进净土保卫战。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开展受污染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持续深化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优先监管地块基本完成土壤污染管控。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严防违法违规开发利用。加强11个地下水国考点位周边环境风险排查;强化地下水污染源头防治,对全市6个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开展调查评估,严防环境风险。
(七)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坚持资源化利用优先,完成346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治理效果。扎实推进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建设,完成107处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因地制宜开发“农村坑塘+”资源化利用模式。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开展畜禽养殖圈舍、粪污舍封闭改造,完成49家规模以上畜禽养殖企业圈舍吸附、淋洗等恶臭治理。整县推进复兴区、丛台区、峰峰矿区、邱县美丽乡村建设。
(八)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组织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进展评估,打造无废新场景。强化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开展典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推动工业固废纳入排污许可。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积极推进退役风电叶片、光伏组件等新型废弃物循环利用。开展危险废物经营“引领性”企业建设,推动危废填埋量占比稳中有降,提升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水平。完善尾矿库“一库一档”分级管理。强化新污染物治理,开展第三次化学物质环境信息统计调查,严格落实履约淘汰、限制等环境风险管控。
(九)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持续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监管,加强疑似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线索核查整改。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支持复兴区、武安市生物多样性体验研学基地建设。积极争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十)实施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出亮点行动。推动实施以武安市、涉县、磁县、峰峰矿区、永年区等西部县(市、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复兴区、冀南新区等区域的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出亮点行动。涉县PM2.5要达到35μg/m3,成为冀中南区域首个空气质量达标县。着力打造峰峰矿区智能运输试点、武安市重工业城市清洁运输典范和永年区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化示范区。加快武安市、复兴区两个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在绿色账户创建应用、ESG评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智能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打造一批示范亮点。
四、守牢美丽邯郸安全底线
(十一)强化生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健全全市生态安全协调机制,完善生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着力提升风险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效率。推动市域生态安全摸底调查,统筹生态安全管控体系建设、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极端气象灾害预警应对、生态环境隐患排查整改、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应对。加强与京津及周边地区跨区域、跨流域生态安全风险协作。
(十二)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深化辐射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加强放射源监管力度,开展探伤、辐照等高风险重点领域专项监督检查,及时收贮废旧、闲置放射源,严守辐射环境安全底线。强化京津冀辐射安全联防联控,做好重大活动期间辐射安全保障。推进电磁辐射排污许可试点建设,推广“四不预先”辐射事故实战化应急演习试点经验。扎实开展核安全文化宣贯,提升公众国家安全意识。
(十三)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强化“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等重点行业领域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排查整治。深入推进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南阳实践”,实现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全覆盖。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健全应急准备和响应体系,妥善应对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生态环境问题,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处置和反馈制度,助推平安建设。
五、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
(十四)健全生态环境基础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逐步构建覆盖大气、水、土壤等要素的智能监测网络。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生态环境科技规划和政策研究。完善美丽邯郸数字化治理体系,实施生态环境信息化工程,加强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智能监管。
(十五)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优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深入推进重要河湖保护治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机制。完善土壤、地下水、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完善湿地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十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配合国家和省优化调整“十五五”国家空气、地表水等领域生态环境监测网。提升污染源监测监督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监督管理机制。强化监测数据质量管理,防止人为干扰监测。扎实推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升全市生态环境监测水平。
(十七)健全美丽邯郸建设推进机制。适时修订邯郸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规则,强化美丽邯郸建设统筹协调职能。修订市直有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研究谋划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责任制规定实施方案。推进京津冀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积极争创美丽河湖,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十八)扎实做好“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充分衔接国家和省政策要求,谋划“十五五”目标指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重大工程,研究形成“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基本思路,有序启动生态环境各领域专项规划编制。
六、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十九)提升生态环境督察执法效能。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深化“非现场”执法能力建设,着力打造“空天地一体化”非现场执法监管体系,精准发挥科技监管作用。持续推进法治化建设,严格依法治污,严禁随意入企执法,杜绝乱检查、乱罚款、乱查封。健全执法稽查长效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一证式”执法,规范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加大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打击力度,严肃查处环评、监测等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违法行为。持续开展执法大练兵活动,锻造执法尖兵队伍。
(二十)大力推进科技治污。着眼天空地人全感知、环境网络全互联、指挥决策全智能、环境管理全统筹的目标,加快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察和执法等领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探索构建大气治理AI决策系统、智慧河流系统,推动建设除尘、脱硫、脱硝等设施的数字孪生模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二十一)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实施主动服务理念提升行动,持续抓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修班”“生态环保大家谈”和“周末大讲堂”活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环评审批主动服务,畅通基层、企业沟通渠道。提升信访服务水平,健全网上信息收集、分办、调整、反馈闭环工作模式。大力推行柔性执法,探索创新道歉承诺、志愿服务等制度,积极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审慎采取查封、停产整治等措施,充分体现生态环境执法温度。
(二十二)强化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做好新闻发布工作,精心组织重点工作采访报道。充分利用“一网双微一平台”等新媒体阵地,及时权威发布生态环境信息。组织开展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组建“生态邯郸”宣传员队伍,整合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资源,统筹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工作,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加强生态环境舆情管理与应对。
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二十三)加强政治机关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政治机关意识教育,深化模范机关创建,涵养良好政治机关生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深入开展“对上联建”活动,加强与省生态环境厅对口单位沟通,联合开展主题党日等活动,争取更多试点、资金、项目支持。
(二十四)持续强化组织建设。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化多层次专业化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基层队伍能力水平。认真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加大年轻干部配备和培养锻炼、轮岗交流力度,不断优化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强化选人用人和巡视巡察整改监督。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四强”党支部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章,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推进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党员日常教育培训。
(二十五)深入推进纪律作风建设。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活动,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严肃查处风腐交织问题。深入开展以案为鉴专项整治,聚焦督察执法、行政审批、资金分配、政府采购、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全面精准排查防范廉政风险。持续深化狠刹违规吃喝歪风集中整治工作。严格落实精文简会、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要求,加强总量控制和计划管理,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持续开展党组常规巡察,从源头防范各类风险。
邯郸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
2025年4月18日印发